返回首页

乡音土语说古道今 潍坊高密市理论宣讲“活”起来

  “非遗不是老物件,现在依然有活力,我会传承下去,用剪刀剪出咱的精气神、文化自信。”7月29日,潍坊高密市百姓宣讲比赛现场,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董双强正在讲述。这场由高密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办的比赛,17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宣讲者,把理论融入生活,讲平凡故事,说身边榜样。

  理论宣讲要从文件走向生活,从会场走进民心。这是高密当地宣讲工作的出发点。高密将宣讲台搭进泥塑工坊、社区广场、古树底下等一线,乡音土语配上群众爱听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在聂家庄非遗百姓学堂,研学学生张萌举着“法治叫虎”乐滋滋地说:“这泥塑摇一摇就发声,既能学手艺,又能学法律,太好玩了!”这是高密“非遗+普法”宣讲新花样。当地将法治元素融入泥塑、剪纸、扑灰年画等非遗技艺,创作出《剪纸中的法治》《清正廉洁》等文艺作品,让理论宣讲“活”了起来。

  前不久,高密市醴泉街道西关社区广场上,高密市民乐曲艺团团长栗瑞杰用山东快书给300多位居民宣讲防溺水,唱词朗朗上口,铜板声音清脆,大家很容易就把安全知识记牢了。这位百姓宣讲员常年活跃在基层,自掏腰包组建曲艺团,每年演出300多场。

  高密的宣讲阵地越来越活泛。各镇街的老树下成了好课堂,千年紫薇、百年银杏旁,“话古树”“礼孝行”等系列活动讲了40多场。宣讲员用拉家常的方式说历史、讲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聚人气更聚民心。

  让百姓讲、百姓听,理论才能润物无声。姜庄镇打造“非遗大集+理论宣讲”模式,把课堂设在文化书院、广场墙根、田间地头,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20多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这几天,高密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正紧张排练着茂腔新剧《九儿护法记》。剧中,九儿用法律武器捍卫妇女权益,把法治、公正这些道理演得明明白白。“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老百姓看戏的时候就把理儿听进去了。”高密艺术剧院院长史炜说。

  如今在高密,社区学堂每月讲政策、教技能;“爱路护路宣讲车”开到乡村集市;消防课堂搬进企业车间;凤城祥云里“海洋大集”上,惠民政策宣讲与文艺展演同步进行,群众赶集捎带学理论。“百姓讲、讲百姓、百姓听”的良性宣讲闭环已初步形成。

  今年以来,高密市围绕巡回法治宣讲、红色文化进校园等主题开展宣讲活动1600多场次,覆盖15个镇街区,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吕艳霞)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