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近日,南下干部邢西彬同志之子邢光将父亲珍藏多年的革命史料,捐赠给沂蒙革命纪念馆。这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史料,生动再现了老区干部南征北战的革命历程,为研究沂蒙精神传承提供了一手素材。
作为大众日报创刊号排印的参与者,邢西彬与其他六十余位同志一起,在沂蒙山开启了“笔墨即武器,印刷即战场”的征程。
1939年1月1日,在沂蒙山区云头峪村的山坳里,4000份红色报头的大众日报创刊号悄然诞生。此前两个月,遵照山东分局的指示,为筹建报纸而设的印刷所,从岸堤小峪庄搬迁到分局驻地王庄附近云头峪村。该村分三个自然村——下庄、二庄、顶庄。这里地理环境和条件比较好,四面环山,山高谷深,有利于备战和保密。
1938年底,根据上级指示,印刷所即改为大众日报社印刷厂,同时要求工厂认真做好大众日报创刊号排印的准备工作。为此,厂领导立即召开了全厂动员大会,厂长于一川和指导员郭克刚在大会上号召全体职工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为迎接大众日报的创刊做好准备工作。
当时,大家形成共识:大众日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会后全厂上下一齐动手,在人力和物力上都作了充分准备。于一川、郭克刚把自己的勤务员邢西彬、郭文忠同志调到排字和机器上,充实了排印力量,其他的有关人员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在物资上,总务股的负责同志对纸张油墨和其他原材料供应提供保证,并妥善解决了伙食问题。在排印上,排字组的同志把字架子、字盘子和其他用具整理得有条有理,组长张钊同志和刻字工人常仲霖同志把铅坯和梨木板备好,以便刻制短缺的老五号字和标题字。常仲霖同志事先把马民同志书写的报头“大众日报”四个大字刻好。
机器组的同志也不甘落后,积极擦洗好机器,准备好各种工具。大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机器需要大修,印报的这部机器是从济南买来的旧机器,辊筒上有一道很大的裂缝,开始还能凑合着用,后来裂缝越用越大,必须大修,否则不能保证印好创刊号。工人们便把大辊筒从机器上卸下来,抬到兵工厂去修理,但兵工厂缺少有关设备,不能修理,只好抬回来自己想办法。
办法想了很多,可还是不行,大家都很着急,恐怕耽误了印创刊号。在关键时刻,高志纯到木工房里看到报版上的木板时得到启发,便和组长李春松同志商量,用相应大小的4寸长、3寸宽、2寸厚左右的木条,一头顶住辊筒大轴,另一头顶住辊筒有裂缝的地方,把它固牢,经过反复调试终于成功了,印好创刊号有了可靠的保证。
当时,印刷厂的条件相当困难,只有一部老五号字,因无铸字机,每个字要反复使用,有些字已磨平,印出后很不清楚,常用字也经常不足。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产生的许多新术语如“根据地”“反扫荡”“游击战”等等,之前根本没有,当时却要经常使用,因而排版时经常缺字,没有铸字机,就靠翻字盒翻字。
翻字是一项很费力的工作,要先用小铁勺在火炉上将铅熔化,再将熔化了的铅水徐徐倒入安置了字模的盒中,微冷后取出来铅字,磨平字的尾部才可使用。一个小时翻不了几十个字,有时还需两三个人配合。
除了缺铅字,排版用的其他材料也缺,如铅条、花边、铅空等,当时同志们千方百计找代用品,如用小木板代替铅条,小方木块代替铅空等。
印刷厂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报社编辑部把创刊号的稿子发到了工厂。排字组的同志一齐动手,很快排好版,连同清样送到了机器组。同志们认真仔细检查了版样,很快上好版,顺利开印。当时,印刷厂只有一部手摇四开机,每次只能印两版,整张报纸要反复印两次,一、四版红色,二、三版黑色。
开印后,每班要四个人,一个负责续纸,这是印刷机的主角。两人轮换摇轮,一个照看油墨,并整理印出的报纸,每小时约印几百份(单面)。时值寒冬,房内无取暖设备,有时排字工人冻得手拿不住字盒,只能用口中的气呵呵手,然后再继续工作。
在印刷过程中,因为是活版,有时出现跳字现象把版压坏,这样不得不停机换字,工人们得到排字房拣来压坏的同样字换上重新开印。为了补上停机换字的时间,众人便加快印刷速度。
1939年1月1日凌晨五时许,4000份4开两版红色创刊号全部印刷完成!
报纸印好后,由交通员用扁担挑到报社的发行部门,按各地的需要数目,分好打包捆扎,再由交通员分送各地交通站、分销处,然后如火炬般分到各机关读者手中。从发行部门到读者这个过程也很复杂,经过许多波折,除了路上翻山过河的困难外,常需通过游击区或敌占区,许多交通员因此而壮烈牺牲。在创刊后十年时间里,大众日报社有578位同志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有17位记者牺牲在采访一线,有468位是战斗在发行第一线的交通员。(记者 卢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