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威海文登区的滨海岬角上,五古墩遗址历经风雨洗礼,依旧矗立。这座被学界推测为明代靖海卫辖下烽堠的遗址,不仅是威海明清海防体系中重要的实物遗存,更将这片海岸早期倭患频仍的危机岁月、军民同心筑垒戍海的坚守精神,深深镌刻在胶东半岛的海岸线上,成为明清海防历史的见证者。
明王朝建立后,倭寇多次侵扰山东,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朝廷早已意识到胶东半岛的海防重要性,洪武三十一年,朝廷设立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正式构建起胶东半岛早期的卫所防御体系。然而,新生的卫所体系尚未完全稳固,便迅速面临倭寇的直接冲击。永乐四年,倭寇首次大规模侵犯威海卫,烧杀抢掠后迅速撤离;仅仅两年后的永乐六年,倭寇又将矛头指向成山卫,同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短短数年间,威海沿海从“相对安宁”沦为“倭患重灾区”,沿海百姓陷入“日夜惶恐”的困境。
“当时的倭寇侵扰具有鲜明的‘突袭性’与‘破坏性’特征。”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费建文介绍,他们往往利用季风季节的有利条件,选择夜间乘小船偷偷登岸,凭借灵活的战术对沿海乡村与渔村展开劫掠,“焚掠边民、抢夺财物”后,在卫所军队赶来支援前迅速乘船逃离。虽然卫城凭借坚固的城墙与一定的兵力能够固守,但广大乡村与渔村缺乏有效的防御设施,成为倭寇劫掠的主要目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这样“卫城难护全域,乡村屡遭劫掠”的严峻背景下,烽堠体系应运而生。作为卫所防御体系的“延伸触角”,烽堠的核心功能便是早期预警,通过在沿海关键位置设立瞭望点,及时发现倭寇动向并传递警报,为卫城驻军争取备战时间。
“据明代嘉靖《筹海图编》等史料记载,当时靖海卫下辖二十个墩,在沿海形成了严密的预警系统,我们根据现存遗址的地域范围,结合史料以及路径推测五古墩应为这其中之一。”费建文说,墩堡是用来传递军情的重要防御设施,也是最基本的防御单位,各卫、所、巡检司连同下辖的墩、堡组成一个小范围内的独立防御体系。每处墩堡相距5里或10里左右,作用是瞭哨、警报,并传递信息。
五古墩遗址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明代烽堠建设的科学理念。它坐落于滨海岬角的坡地上,地势较高且三面环海,完全符合“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建设标准。从地理位置上看,五古墩东距海岸120米、南距海岸170米、北距海岸140米,这一距离既能有效避免海浪对墩体的直接侵蚀,又能清晰监控近岸海域的每一处动向;而它与泽库墩遗址2.8千米的间距,也恰好处于明代“十里一墩”的规制范围内,确保了信号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这种精准的选址与布局绝非随意而为,密集的墩堡网络,构建起覆盖整个海岸线的“第一道防线”,将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预警。
结合史料推测,五古墩顶部原本应有一个平台,平台上设有烟灶、旗杆、铜锣等预警设备,值守士兵在此日夜瞭望,一旦发现倭船踪迹,便按照“昼燃烟、夜举火”的规则传递警报。白天通过燃烧湿草产生浓密的烟雾,夜晚则点燃火把发出明亮的火光,相邻的烽堠看到信号后迅速接力传递,短短数小时内便可将警报传递至卫城,为卫城驻军集结兵力、准备防御争取宝贵时间。
烽堠体系的建立对明朝防御倭患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永乐十七年,一场改变明代早期北方海防格局的战役,在辽东半岛的登沙河口爆发。望海埚大捷不仅终结了明代早期倭患的猖獗态势,更让一水之隔的山东沿海防御压力骤减。战后,山东沿海从“频繁告警”转为“数年无倭患”,百姓终于过上安宁的生活。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重创了倭寇的有生力量,使其在短期内无力组织大规模跨海侵袭,更重要的是,望海埚大捷印证了烽堠网络在海防中的关键作用。大将刘江正是通过烽堠传递的准确情报,才得以从容布局、精准伏击,这让朝廷深刻认识到高效的烽堠体系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环”。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战后朝廷迅速下令升级完善沿海各地烽堠体系,五古墩等烟墩烽堠的作用愈发凸显。
五古墩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随着北方沿海倭患逐渐减少,清雍正十三年,清政府对山东的海防进行调整,靖海卫被裁撤,其行政职能被并入文登县,其下辖的墩、堡等军事设施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到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传统烽堠在新式海军面前失去了防御价值,传统预警被电报、电话等方式取代,此时的五古墩也逐渐荒废,最终被遗忘在滨海岬角,成为渔民眼中一处普通的“土堆”。
尽管已经没落,以五古墩遗址为代表的烟墩烽堠遗址的内在价值却从未褪色。作为威海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明清海防遗址,五古墩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海防体系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费建文说,明初在山东沿海设置了卫、千户所、百户所、巡检司以及下辖的数百个墩、堡、军屯,后期又设立了海防营、备倭都司、寨/屯、炮台,这些都是以国家名义修建的用于抵御外敌的军事设施,为巩固明清两代的海防起到了关键作用。五古墩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威海地区烽堠考古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明清两代海防理念、卫所制度、军事工艺提供了重要案例。
五古墩已不再承担海防功能,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这里数百年历史变迁,也守护着胶东半岛抗击倭寇、抵御外侮的海防记忆。未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五古墩这处海防遗址的故事,也将被更多人知晓。(记者 鲍福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