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河之畔,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共产党宣言》化作信仰的灯塔,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石

我国第一个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党史国史陈列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通讯员 聂立立)

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印钞车间。

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如今静静躺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的陈列馆里。历经烽火硝烟得以保存殊为不易,其背后有一段党员、群众用生命守护、践行信仰的传奇故事。

  播下火种、燃烧热血。这本《共产党宣言》如同不熄的火种,点燃了鲁北平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照亮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之路。

  接力

  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

  “我爷爷年轻那会儿,人们称《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马克思为‘大胡子’。他们坚信,照‘大胡子’说的做,就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8月17日,刘集后村《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内,69岁的刘洪业老人向大王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讲述着这片革命热土的故事。

  刘洪业的祖父刘世厚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共产党宣言》,是目前发现的全国仅存的12本中文首译本之一。如今,它已成为刘集党支部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每逢假期,刘洪业便担任义务讲解员,向人们讲述祖父守护这本革命火种的故事。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曾是鲁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100年前的春天,这里成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

  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探亲,带回一本印错名字的《共产党宣言》。在一个夜晚,油灯昏黄下,刘雨辉郑重地将这本小册子交给当时的支部书记、共产党员刘良才。她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大家:“他叫马格斯(陈望道首译时译名,即马克思),德国人。他和安格尔斯(即恩格斯)合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学习,它会指明革命的目的和我们应走的道路。”

  《共产党宣言》带来的思想巨变,很快从刘集村辐射开来。

  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次年1月,刘良才出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8个党支部,党员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达500多人,团结着五六千名农民,青年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山东,刘集支部转入地下。上级指示党的文件和书籍阅后销毁,但深知《共产党宣言》宝贵的刘良才,将其秘密保存了下来。

  为了保住这革命的火种,一场用生命守护的“接力”在村里展开。

  1931年,刘良才调任潍县县委书记前,将书交给支部委员刘考文。刘考文先将其藏于粮囤底,又封入灶头,再转至房顶脊瓦下。1932年,革命形势恶化,预感可能被捕的刘考文,又将书托付给共产党员刘世厚。刘世厚用油纸精心包裹,秘密封存在屋山墙的雀眼里。这本书,从此成为刘家誓死守护的秘密。

  抗战时期,日寇三次“扫荡”刘集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刘世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葬身火海的危险,从即将被烈焰吞噬的老屋雀眼中抢出了《共产党宣言》。解放战争时期,他再次将其藏匿,完整保存至新中国成立。

  1975年秋,84岁的刘世厚郑重地将这本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前来征集文物的广饶县文管会。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书,终于重现于世。

  战斗

  向敌人讨还血债

  这本《共产党宣言》虽然“消失”了一段岁月,但它从未被遗忘,而是早已化作信仰的灯塔,点燃了抗争的热血,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石。

  今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驻地西的黄河故道,在黄河改道前被称为大清河。横亘广饶中部的小清河,则是人工运河。大清河与小清河之间区域,被称为“清河区”。

  1937年下半年起,北起沧州以南、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到津浦铁路的广大区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起义。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在经历太河惨案、刘家井大战后,力量受到重创。副司令员杨国夫秘密会见首长徐向前,在老首长指示下,清河区抗日武装向北挺进,决心在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建立根据地。

  1940年11月,清河区主力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历经数年颠沛流离,清河区的大本营正式定于广饶牛庄、北隋一带。1941年,清河军区成立,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统一领导黄河三角洲及周边的抗日斗争。军区后勤机关、学校、医院、兵工厂、银行、报社等单位相继在八大组安营扎寨。这里成为可靠的大后方,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

  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荆荒遍地,尤其是清水泊一带芦苇丛生,是天然的游击战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伪军难以大规模进犯,为抗日武装提供了隐蔽、机动作战和休养生息的有利条件。1941年3月起,敌人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以“清乡”、“蚕食”、“扫荡”、“铁壁合围”及残酷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依托芦苇荡周旋,开展地雷战、麻雀战,使日伪军疲于奔命,成功粉碎了进攻。

  原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回忆,1943年是“最艰苦的一年……清河部队平均一天作战一次”。在众多惨烈战斗中,血战三里庄尤为震撼。

  三里庄位于四县交界,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东南20余里便是军区机关常驻地。1941年11月至1942年9月,八路军三次攻打三里庄,皆因城防坚固未果。

  1943年5月28日,在夜幕掩护下,清河区部队从青纱帐、抗日沟中出击,突然包围了三里庄。据点内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但守敌头目成建基老奸巨猾,因一时辨不清主攻方向,便下令点燃预先缠在铁丝上、蘸满煤油的棉絮,照亮四面墙头,组织火力顽抗。碉堡炮楼枪炮齐发,将进攻部队压制在城墙下。八路军冲过壕沟,却被6米多高、3米多宽的双层圩墙阻挡。墙上有走廊形双层夹道,暗堡密布,内外皆可射击。四角和西门炮楼配备交叉火力机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铁五连”副连长徐纪温率爆破组去炸东侧圩墙,几乎全部牺牲。

  时间在激战中流逝,主攻部队仍被阻于据点外。眼看天将破晓,清河军区独立营营长张冲凌命令通讯员:“传令五连,不惜一切代价,天亮前炸开圩墙!”爆破队长侯登山抱起最后两包炸药,决然冲出阵地。

  侯登山在枪林弹雨中勇猛突进,终于冲到圩墙下。“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圩墙被炸开3米多宽的豁口。成建基吹嘘的“铜墙铁壁”终被打破,侯登山也壮烈牺牲。

  天已大亮,硝烟弥漫中,圩墙上的残敌仍在垂死挣扎。三里庄街巷内,战士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不断有人倒下,但更多的战士冲上来,杀声震天,最终成功占领了三里庄。

  多年后,杨国夫将军在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中写道:“这是正义与仇恨拧成一股绳的攻击。八路军战士用子弹、用手榴弹、用刺刀、用牙齿向敌人讨还血债。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彻底理解‘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

  生产

  造枪产粮支援前线

  武器弹药与粮食,是支撑抗战的两大军需。在清水泊抗日根据地建立过程中,军队克服艰难险阻发展军工生产,当地群众也积极响应号召,以多种形式保障军粮供应,为垦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39年,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开辟清水泊抗日根据地时,面临人多枪少、弹药奇缺的困境。十团团长李人凤及三支队供给部生产科科长张化中、司令部参谋王四勋、王四边、延子余等人,分别在临淄县的訾家郭村、郑辛村及广饶县的军屯村创办小型兵工厂。在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动员下,一批自带工具的能工巧匠加入,如曾在古城兵工厂工作过的王诺斋、白兔丘,自行车修理工扈兴谋、红炉匠高治安等,加上部队选调人员,二三十人迅速建起了兵工厂。

  兵工厂初分修理与制造两厂。修理厂由铁匠打造工具,工人以虎钳、钢锉、手钳修理枪械零件。制造厂初期主要生产手榴弹。随着形势发展和前线需求,又增设了翻修子弹组。清河区兵工厂生产了大批手榴弹、子弹等,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

  1939年冬,驻临淄日伪军数百人企图破坏兵工厂,三支队获悉情报后,迅速将临淄境内的厂子秘密转移至广饶叶琚、黄琚、大张淡一带村庄,继续隐蔽生产。为满足前线急需,清河部队要求加速子弹生产。于是司令部派人前往青岛,从日寇占据的周村购得几部车床运抵大张淡村,安装上了简易的子弹制造和枪械修理设备。同时派人学习火药配制及硝酸、硫酸等的配比技术,大幅提升了子弹制造速度。

  1940年部队挺进小清河北时,清河兵工厂随军由广饶南部转移至博兴陈户店一带,后又迁至广北王岗村。此时兵工厂已发展至二三百人,分为修理制造厂(兼制刺锥)、子弹制造厂、手榴弹制造厂(兼制地雷),设备也有了更新,技术也提升了,能制造刺锥、地雷等。

  1942年秋,清河军区兵工厂迁往垦区二十三村,在海边红荆丛中自力更生建厂生产,后成功研制“捷克式”七九轻机枪,并仿制出掷弹筒及“八二”、“九二”迫击炮和手榴弹,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在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建设中,面对极端困难,群众结合实际发展合作社经济。

  李田英儿子孙建军讲述,1939年,李田英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并负责村妇救会工作。为带领三柳树村村民谋生,李田英带头兴办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合作成效显著,引得周边村庄纷纷效仿。1945年,李田英的丈夫孙锡魁带领全村39人参军支前(全村仅51户)。村中仅剩13名老弱男劳力后,李田英提出“妇女也能顶大台”的口号,带领9名妇女赴闫家沟晒盐。短短数月,妇女晒盐队伍壮大至37人。

  1945年秋,李田英又创建了李田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她号召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全村90%妇女投入春种、夏收、抬盐和备荒。她还带领互助组、合作社社员远赴百公里外的小孤岛开荒400余亩,累计开荒2000余亩,年产粮食60余万斤,打蒿子油7000余斤。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村民生活,也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记者 杨珂 李广寅 孙娜娜 通讯员 谭芳 参与采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