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1945年12月13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在我军事压力政治攻势下鲁南千余日军向我缴械》。
1945年12月13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题为《在我军事压力政治攻势下 鲁南千余日军向我缴械》的消息——
(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十日电)津浦前线记者报道(迟到)策应陈大庆向我进攻之临城日军“铁道队”千余人沿津浦线向我沙沟韩庄解放区进犯,我即施行包围,并以政治攻势劝告日军,勿作无谓牺牲,勿为国民党反动派之炮灰。该敌在我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于十二月一日二日放下武器,我缴获大炮一门,步枪千余支,辎重机枪及弹药甚多,放下武器之日军均要求和平回国,对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日军作战,一致表示反对与愤慨云。
这条新闻短短百余字,简要交代了沙沟受降的来龙去脉、缴获物资,尤其在开头处即提到,“日军‘铁道队’”是为了策应国民党陈大庆部而向南进犯的。
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委呢?
抗战胜利初期,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山东军区各部队分为五路,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大反攻。然而,为了防止共产党发展壮大,蒋介石命令冈村宁次“保持现有态势”,不得向国民政府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缴械。在南京受降仪式上弯腰接受日军投降书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甚至还要求冈村宁次“继续维持地方秩序,保证将一个完整的华北交付给国民政府”。如此,原本早应被清算的日伪军,却成了国民党用以抢占地盘的“先遣队”。
在这一背景下,陈大庆部等20余个军被空运到徐州,准备沿津浦路北进,进击华北、抢占东北。沙沟受降前夕,陈大庆部还要求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长太田设法拒绝向鲁南铁道大队投降,并寻机逃往徐州。
由此可见,在1945年底的鲁南地区,蒋介石已经与日伪军合流。因此,在全局版图上审视沙沟受降,就不得不提在这片土地上打响的津浦路战役。
这场战役从1945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6年1月,歼灭日伪军及国民党军队2.8万人,进一步切断了零散溃退的日军部队之间的联系,将临枣一带的千余名日军逼上了绝路。鲁南铁道大队“拉打结合”,历经七折谈判,最终促成了沙沟受降。
当时,大量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南,向华东和华北日伪主要占领区调动需要时间,而我军则因敌后根据地与日伪军占领区直接相邻而占有先机。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孙中启介绍:“津浦路济(南)徐(州)段战役切断了津浦铁路,迫使国民党改用其他方式运送兵力去东北,对于阻止国民党‘抢东北’意义重大。”
所以说,沙沟受降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年,《大众日报》是12月10日收到的消息,13日刊发时,为了突出其新闻价值,稿件开头专门注明了“迟到”二字。《解放日报》《抗战日报》等多家党报也相继将其在头版刊发,见报时间在15至18日。
新闻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大众日报》对沙沟受降稿件的编排,体现着对这条新闻的高度重视。战时的编辑记者们并没有用单一的眼光来看待沙沟受降,也没有过多地宣传这是日军首次对八路军投降,而是将它放置在津浦路战役的时局背景下,将新闻事实与我军反对国民党与日伪军同流合污的大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了一代大众报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服务战略全局的大局观。(记者 盖颐帆 孟令洋 参与采写 记者 李钦鑫)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