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艺经典里的山东抗战 熔铸血与火,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京剧《燕翼堂》剧照

  吕剧《苦菜花》剧照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老根据地之一,山东军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刘知侠、冯德英、郭澄清等众多文艺工作者,将目光对准山东抗日根据地发生的感人故事,用一部部饱含热血与激情的作品,全景式展示了山东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大爱大义,生动演绎和丰富着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

  山东根据地文艺创作吹响抗战号角

  抛头颅、洒热血,奋起保家卫国

  为反击日寇奴化教育、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污蔑、反对农村封建腐朽文化,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后,非常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围绕揭露敌人暴行、鼓励民众从军、军民鱼水情、女性解放、抗战必胜等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戏剧、歌曲、美术作品。根据地还以成立抗日剧团、启动歌咏活动、推广秧歌运动等形式,宣传这些进步作品。

  饱含激情又通俗易流传的诗歌,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叫声丈夫听分明,男子汉不如我婆娘。天天给抗日军缝衣裳,做鞋做饭送前方。你丈夫汉子家中躲,没有救国热心肠。大哥听罢心发躁,拿起刀枪上战场。”1939年3月,大众日报刊发诗人灼夫的诗作《大嫂子劝郎打东洋》,以通俗小调的方式,鼓舞广大群众抗日。当时,苗得雨、王希坚、冯毅之等人创作了大量诗歌,鼓舞战士们上前线杀敌,动员民众做军鞋、救伤员、抬担架,积极支援抗战。

  旋律轻快、具有本土特色的歌曲,也是有力的“武器”。《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沭河的歌声》等作品,有力配合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发挥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共同对敌的作用。

  1940年3月,徐向前在沂南县孙祖镇指挥打响的九子峰战斗,毙敌百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夺取胜利的信心,也鼓舞着驻扎在当地的抗大一分校的斗争热情。抗大一分校决定创作新歌,向七一献礼。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沙洪、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各自只用了10分钟先后完成了写词、谱曲,红色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迅速诞生了!“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跟着共产党走》是根据地党群一心、军民同心,肝胆相照、共克时艰的真实写照。当年秋天,这首歌已传遍沂蒙山区与山东各抗日根据地。沙洪后来回忆称:“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这已经是历史的结论。当时,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思想和感情写歌词的。可以说,这歌词是从心中迸发出来的。”

  1940年,刚建立不久的沂蒙抗日根据地不仅面临日寇的“扫荡”,还面临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的“黄沙会”的威胁。该反动组织不断散布谣言,还欺骗群众钱粮,抢掠群众财产。当年6月,驻扎在蒙山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李林,配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扫除“黄沙会”的战斗创作歌曲《反对“黄沙会”》。该歌曲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开头,前半部分歌颂沂蒙山好风光,后半部分揭露“黄沙会”罪行。当群众听到该组织“装神弄鬼把人害,烧香磕头骗钱财”时,纷纷觉醒。当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经过激战,彻底击溃“黄沙会”。

  后来,《反对“黄沙会”》改为抗日主题,并更名为《沂蒙小调》,在根据地各类文艺演出中传唱。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修改加入“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等词,形成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变化演进,展现了山东抗日军民与反动派和侵略者勇敢斗争的场景,也唱出了沂蒙人民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报告文学创作,展现了军民真实的抗战斗争,讴歌了革命英雄。

  1942年,日寇对胶东半岛展开合围“扫荡”,乳山数千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上。十位八路军战士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长眠在马石山上。其中三人为了吸引日军火力,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英勇就义。八路军战士的壮举深深震撼了青年作家峻青,他含着泪水写下了短篇小说《马石山上》,歌颂八路军战士们无论身处怎样残酷、艰难的境地,始终焕发英勇无畏、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峻青曾说:“人们应该时刻想到那些为创造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而付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们,他们是如何的伟大、如何的崇高。人们更应该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伟大的情怀和美丽的心灵!”

  冯毅之1942年创作的报告文学《碧血千秋》,描述了抗日军队在淄川马鞍山战略要地与日军激烈作战的情景,不少守山军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跳崖捐躯,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令人尊敬。大众日报记者于冠西创作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大众日报刊发的康矛召的《陆房突围的回忆》等报告文学作品,也真实记录了当时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英勇事迹。

  那沙的小说《骨肉亲》和剧作《雾》、吴伯箫的小说《一坛血》、彭润芝的胶东大鼓《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等作品,书写战争残酷,讴歌革命英雄,激发了前线军民英勇抗战的热情,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学者邵艳梅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产生于广泛深入的人民斗争,反映着人民革命斗争生活,是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和通俗性特点。“文艺工作者们以歌曲、戏剧、曲艺、美术等为宣传武器,有效地促进了民众民族意识觉醒,提高了群众参军支前觉悟,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改变了根据地社会风气。文艺成为摧毁敌人的强力武器,推动了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的进程,造就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齐鲁大地镌刻民族精神符号

  铁道英雄、沂蒙红嫂蜚声全国

  山东军民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山东深厚的革命实践与山东军民的牺牲精神,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创作条件的好转,文艺工作者纷纷回望山东抗战岁月、致敬英雄,留下很多独具艺术魅力、厚重结实的红色经典之作。《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红嫂》《大刀记》《地雷战》等作品,通过对真实历史的艺术转化,描绘了一幅齐鲁大地军民浴血抗战的全景图。山东人民的英雄事迹、英雄气概、英雄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凝练。山东军民的大爱、大勇、大义也在作品中得以铭刻。

  “我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鬼子是怎样将我们国家的财富,煤、粮食,不分昼夜地往外运,像淌水似的,多心痛呀!”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对鲁南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实施种种暴行。同时,日军封锁交通要道,军用民用物资极度匮乏。鲁南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以开办炭场为掩护,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演飞车夺机枪、血染洋行、夜袭临城、巧截布车、拆炮楼、杀鬼子惩汉奸等热血抗日传奇。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为了写出铁道游击队全面深入的斗争生活,1944年至1945年,刘知侠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到枣庄、临城、兰陵、微山岛等地同游击队员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真实事迹。他还绕过敌人封锁到枣庄火车站南,去看血染洋行的旧址;到临枣支线的五孔桥,采访打票车的战斗经过。真实又鲜活的创作素材,有血有肉的战斗英雄,让《铁道游击队》一出版就风靡全国。刘知侠说:“我敬爱他们,熟悉他们,我有着要表现他们的热烈愿望。加上他们给予我的光荣委托,我觉得不完成这一任务,就对不起他们和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牺牲了的战友。”铁道英雄们就像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剑匕首”,他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诉说齐鲁儿女的英勇坚强和铮铮铁骨。

  铁道游击队研究专家李海流称,鲁南铁道游击队这支地方部队的英雄事迹,已锻铸成一段不朽的革命传奇,凝化为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夫龙认为,刘知侠倾注了热血和生命的《铁道游击队》等经典作品为枣庄、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建构作出了卓越贡献,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鲁西北平原运河岸边的龙潭镇上,梁永生的父亲梁宝成被恶霸地主耍阴谋害死,母亲跳河自尽。梁永生一路北上逃难时,得到门大爷授刀传艺,并习得“有志气、有骨气”“勇敢反抗、勇敢斗争”的大刀精神。他辗转到延安接受教育,返回家乡时,已成长为抗日武装大刀队队长。梁永生带领大家勇敢惩治汉奸,积极抗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是著名作家郭澄清耗时十多年完成的史诗大作,反映了鲁西北人民群众反抗封建欺压、日寇侵略的血泪史,饱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郭澄清说:“当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决心通过自己手中这支笔,把黑暗的旧社会揭他个体无完肤,把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翻身的丰功伟绩著书立说,向全世界宣告。”

  《大刀记》中,梁永生在多重夹缝中生存,展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活路”的现实困境;“大刀”象征抗争精神,梁永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宗刚告诉记者,郭澄清在创作《大刀记》时,非常重视生活的作用,把生活直接熔铸到了文学作品中,这使其作品具有了史诗性的品格。“郭澄清将个人的家族历史和鲁西北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通过一个家族和地区的历史看到了中国历史。”

  抗战时期,在共产党的动员和呵护下,山东女性进识字班、学文化知识,沂蒙红嫂、胶东乳娘等群体自我意识觉醒,积极参与到抗战支援中,救伤员、送子参军、抬担架、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迸发的爱党爱军、坚韧无私、忠诚大爱,是沂蒙精神最温暖动人的底色。她们的故事,在文艺作品中被一次又一次讲述。

  描写胶东半岛昆嵛山区战斗生活的《苦菜花》,通过军民不畏日寇舍身保护兵工厂的核心情节,塑造了一群令人敬佩的抗战英雄,尤其是拿起枪勇敢杀敌的母亲冯大娘、英勇就义的八路军女战士星梅等,成为经典的女性形象。“母亲没有死。她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回来,痛中之痛的身体,才能有这样的韧性,这样无穷的抵抗力。她身上各处又长出红嫩的肌肉,结下闪着红光的伤疤……”《苦菜花》的字里行间,展现着齐鲁儿女坚韧不屈的生存意志和顽强生命力。母亲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人物,她从农民到战斗英雄的觉醒,是对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她送孩子参加革命,以生命掩护八路军干部、保护兵工厂,从一位普通母亲,成长为人民的母亲,“军爱民、民拥军”的关系超越了血缘。

  1960年,刘知侠获悉“红嫂乳汁救伤员”一事后,随即深入沂蒙寻找这位红嫂。他在沂水、沂南马牧池等地找到了用乳汁救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为战士熬鸡汤的祖秀莲等人,原来“红嫂”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伟大的女性。“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刘知侠的短篇小说《红嫂》让沂蒙红嫂的事迹响彻全国。

  有学者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红嫂题材文学与沂蒙精神息息相关。吕剧《红嫂》、京剧《红云岗》、芭蕾舞剧《沂蒙颂》、电影《沂蒙六姐妹》、柳琴戏《沂蒙情》等红嫂主题作品不间断生产,不仅深入挖掘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拓展了创作空间,更是对沂蒙精神的深情演绎,与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需求相互呼应。

  著名作家铁流,20年来专注于红色题材创作。他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山东抗战经典作品,描绘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各个领域的历史画卷。比如,既聚焦前线战斗的军人,又兼顾后方全力以赴支持抗战的百姓等,全面反映山东抗战实际情况;其次,创作者大多取材于革命根据地斗争、后方百姓生活以及自身斗争经验等,很多人物、事迹都有原型,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人民性等鲜明特征。多年以来,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不断地讲述鲁南铁道游击队、地雷战民兵英雄、英雄母亲、沂蒙红嫂、大刀队、胶东乳娘等英雄群体的故事,已经将其升华为革命精神符号,齐鲁大地的革命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艺术经典,从地域精神逐渐升华为民族精神。

  让沂蒙精神焕发时代光芒

  深挖红色资源“传家宝”

  近年来,山东不断用好红色资源,淬炼艺术精品,讲好英雄故事,生动诠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截至目前,山东在多种艺术形式上齐发力,创新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多部抗战题材精品力作。在戏剧方面,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燕翼堂》、红色话剧《乳娘》、民族舞剧《乳娘》、吕剧《石龙湾》、话剧《二小放牛郎》等登上舞台,以精准的艺术表达、动人的旋律,成为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佳作。文学方面,长篇小说《沂蒙》《盘踞》、报告文学《靠山》《烽火沂蒙山》《烈火芳菲》等,以精湛的笔触,书写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在影视方面,电影《沂蒙六姐妹》《铁道英雄》《大突围》《根据地》、电视剧《小小飞虎队》《我们的河山》等作品,展现出山东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敢于抗争的精神特质。

  2018年12月首演的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传承沂蒙精神的“铸魂”之作。该剧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剧中,日寇袭击沂蒙山深处的小村,及时赶到的八路军解救百姓,在村民心中种下了信任与感恩的种子。林生积极参军抗战,海棠含泪送别新婚丈夫,彰显沂蒙人民的家国情怀。孙九龙挺身而出,带领村民代替八路军战士走出山洞,舍生取义,英勇赴死,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推向高潮……“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最后亲骨肉,血洒战场!”“来到了遍地英雄沂蒙山,风雪一程爱一程。子弟兵和老百姓水乳交融,老百姓和子弟兵生死与共!”该剧通过剧情与唱词,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总导演黄定山说,剧中人都是从沂蒙山生长出来的真实人物,《沂蒙山》对人性的表达,绝没有隔靴搔痒,不仅是一种温情呈现,更撞击你的灵魂!

  近日,山东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燕翼堂》,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该剧取材于沂蒙山区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刘氏家族“燕翼堂”的真实革命事迹。“燕翼堂”当家人刘合浦一开始奉行“明哲保身,中立求存”,但看到家国受难,逐渐觉醒,认识到“无国便无家、国宁家才安”的真理。最终,在敌人胁迫下,他炸毁祖宅,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从守业者到革命者的灵魂蜕变。

  纪实文学《烈火芳菲》、舞剧《乳娘》则深入挖掘胶东抗日根据地“乳娘”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烈士遗孤的感人事迹。作品浓缩了“乳娘”这一群体形象,讴歌伟大女性,呈现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民族精神。《靠山》全景式地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书中真实讲述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忍饥受冻为革命同志抚养孩子、渊子崖保卫战中全村数百名自卫队员和老弱妇孺同敌人惨烈斗争等故事。这都是齐鲁大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有力书写。

  正在热播的《我们的河山》,以1937年山东抗战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青年党员庄埼风深入沂蒙山区发展基层武装,经历重重考验,开辟、建设、壮大抗日根据地,共筑血肉长城,最终粉碎日军扫荡计划,迎来抗战胜利的故事。导演毛卫宁在《我们的河山》中秉承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完整再现抗战的曲折历程和真情实感的军民鱼水情。该剧从敌后战场的创新视角出发,有力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道理。

  铁流告诉记者,山东拥有深厚的红色资源宝库,一代代作家下功夫持续挖掘,仍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在文学创作中,真实的历史和生活一定比虚构更为精彩,我们不应让红色资源沉睡于历史深处,应积极运用、使其焕发生命力,因为唯有“活起来”,才能传承下去。“至今,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一部有筋骨、有温度的红色题材作品,应以接地气的方式讲好故事、让人物个性更饱满更具有人性化,这才能深入人心,引发心灵、情感的共鸣。抗战题材作品,是世界文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凝练和体现,持续引发着大家对战争本质、和平价值、人性光辉、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记者 师文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