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音乐悠扬,歌声嘹亮,故事动人,掌声如潮。日前,一场由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喀什地委宣传部、山东演艺集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永远的“新疆红”》汇报演出在喀什举行。
“音乐,是最打动人心的语言,音乐剧融戏剧、音乐、舞蹈等于一体,将浓郁的情感色彩与歌舞表演相结合,给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该剧总导演李军说,“这部音乐剧将充满新疆民族风情的节奏与山东民歌的旋律巧妙融合,以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推动剧情发展和情感表达。邀请专业团队创作了23首原创唱段。”
《永远的“新疆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述三代人在新疆热土上同心种花、共护家园的故事。军垦奶奶收养维吾尔族女孩阿孜古丽,将她与亲孙女晶晶一同抚养成人。两姐妹长大后,一个扎根乡土创办鲜花合作社,一个引进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升级。然而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天灾无情的打击、人心之间的隔阂与理解,都在“种花—护花—兴花”的叙事中层层展开。曲折的故事脉络,让民族团结、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等主题自然浸润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追问中,在花开花落间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边疆赞歌。
“当‘沂蒙山小调’与木卡姆旋律在舞台上交响时,‘沂蒙情’与‘昆仑意’在音符中融为一体。”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波说,“将欢快富有节奏感的民族音乐融入绵长悠扬的沂蒙小调中,仿佛音乐也在诉说鲁疆两地人民跨越千里的情感交融。”。
该剧通过音乐、舞蹈、服装、灯光等舞台组成部分的创造性转化,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民族特点与现代审美深度糅合,切切实实诠释了“文脉同根”的文化共生理念。剧中的配乐不仅是艺术的审美创新,更是以音乐为媒介,隐喻着鲁疆两地“合奏一曲”的文化共鸣。
“在音乐创作上,让西部边疆的旋律与《沂蒙山小调》对话,构成了深层的心理艺术空间。”该剧作曲刘晓鹏说,新疆音乐的灵动节奏与山东民歌的质朴唱腔在乐谱上交织,这种声音的汇流,悄然唤醒了观众心中对于“遥远”与“故乡”的联想,既带来异域感的审美惊喜,又触发了深沉的文化认同感,让观众得以超越语言和地域隔阂,直接感知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精神世界。最后在主要唱段《默默点燃希望之火》的音乐烘托下,本剧达到高潮,通过情感的真实与艺术的真诚,与观众构建起一座沟通与共情的桥梁。
杨波表示,《永远的“新疆红”》完成了对自身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升华。它以“花儿”为核心意象,以音乐的复调对话、舞蹈的肢体共鸣、布景的气氛烘托,共同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审美体验,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讲述边疆种植“新疆红”故事的音乐剧,更是一次对新时代边疆发展路径、文化传承方式、民族精神内涵的艺术化思考与回答。(记者 杨润勤)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