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宣讲中传递精神力量

  在我心中,沂蒙精神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融入我血脉、伴随我一生的坚定信仰和力量源泉。

  我的奶奶是“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筹军粮。在战火纷飞中,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干部,保存党史资料。特别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39年,奶奶又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42名将士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儿女、陈沂的女儿等等。经过4年精心养育,托儿所的孩子们个个都健康成长,一个也没少,而我的4个哥哥,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这就是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体现,是沂蒙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我的母亲张淑贞是一位“沂蒙红嫂”。1940年到1943年,她担任东、西辛庄两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发动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她牢记奶奶的话,为了抚养好革命后代,让我刚出生的哥哥喝糊糊汤,把奶水都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们吃。在危险时刻,母亲和乡亲们一起,多次躲过追杀,保护了革命后代。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奶奶和母亲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沂蒙精神的伟大力量,也让我立下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志向。

  2004年,我从教师岗位离岗后,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拥军优属和弘扬沂蒙精神的事业中。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战火硝烟的年代,了解“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了解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那些“看似微小却很伟大”的事迹,白天我到档案馆查阅党史资料,走访老红嫂、老红军,晚上整理稿子。第一批沂蒙红嫂的事迹整理完成后,我骑车到处义务宣讲。

  2011年,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我主动提出做义务讲解员。我的宣讲报告《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成为基地教学的亮点,每一次宣讲都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考察,参观了沂蒙精神展并会见支前模范后代代表和先进模范,我就是其中一位。总书记的话,鼓舞着我,也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为了让沂蒙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我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每年组织宣讲员外出宣讲1200余场次。10多年来,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受教育群众达100万人次。我们的宣讲,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更是传递精神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在传承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沂蒙精神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年开学季,我都会到沂南县换于红军小学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把沂蒙精神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爱党爱国,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作为沂蒙精神的传承人,我感到无上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我将一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作者 于爱梅 系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