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菏泽市巨野县文化书院打通惠民富民“双通道”

  日前,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一幅幅色彩浓艳、笔触细腻的巨野工笔牡丹画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驻足欣赏,成为展会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这不仅是巨野工笔牡丹画走出县域、走向国际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更彰显了该县以书画艺术为核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县域发展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巨野县跳出传统艺术传承的局限,以文化书院为核心载体,构建起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悄然重塑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艺术富民的特色路径。

  打破场所壁垒,织密城乡文化服务网是巨野的首要举措。为让文化服务触达更多群众,该县搭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空间网络,以县书画院为中枢,镇街书画院为节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社区等基层阵地布局65个工笔牡丹画教学点,形成贯通城乡的文化教育矩阵。同时创新“阵地复用”模式,整合博物馆、技工学校等公共空间资源,与文化社区共享81个功能室,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如今,这一服务体系年均服务群众已突破20万人次,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

  巨野县着力打造“专业团队+特聘讲师+文化志愿者”多元协同的人才队伍,为文化服务注入活力。由文化骨干、书画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文化书院日常运营与业务指导;特邀120名高校教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特聘讲师,带来专业级教学;1500余名社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成为基层文化传播的生力军。此外县里还深入挖掘民间艺人、老工匠等本土人才,组建“百姓讲师团”和40余支文艺队伍,形成专业力量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生态,让文化传承既有“大师范”,也有“烟火气”。

  在课程设计上,巨野县坚持“书画为主、多元拓展”,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课程矩阵。围绕“工笔牡丹画”这一核心品牌,年均开展600余场技法培训,让这一特色艺术形式代代相传;积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开设非遗戏曲、面塑、剪纸等传统课程,举办“非遗进书院”活动80余场,让居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兼顾素质提升与时代需求,开设文学鉴赏、家庭美育等36门素质课程,引入新媒体运营、AI应用等现代主题课程,已帮助2000余名居民掌握新技能,实现“技艺与素养并重、传统与现代同频”。

  文化书院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实践活动”三维平台,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依托文化社区开展“红色文化传承”“银龄关爱”等20多个共建项目,将书画培训与“文化富民”紧密结合,通过“一对一传帮带”助力居民将艺术技能转化为增收本领。此外,借助数字平台建立“需求收集—服务优化”闭环机制,实现“群众点单、服务秒达”,显著提升服务时效性与满意度。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从“单打独斗”到“多元联动”,巨野县充分发挥“中国工笔画之乡”品牌优势,以文化书院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协同,破解了基层文化服务难题,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良好格局。如今,文化书院已成为巨野县整合资源、升级服务的关键载体,实现“一室多用、一院多能”,使文化惠民的阳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助推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记者 赵念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