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24日,全国文学名刊名编座谈交流会在威海举行。此次座谈交流会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25山东作家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上,《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小说选刊》副主编李墨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十月》副主编宗永平,《收获》编辑部主任王继军,《钟山》副主编贠淑红,《散文海外版》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王燕,山东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万松浦》编辑部主任王月峰,《人民文学》编辑胡晓芳,《诗刊》编辑、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丁鹏,《长江文艺》编辑徐远昭,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助理胡运彪,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位作家相聚黄海之滨,共话文学发展新路径、新趋势。
座谈交流会分三组进行,与会作家、编辑怀揣着对文学的执着与热忱,围绕“AI时代:文学写作的变化与未来”“青年作家:边界与成长”“AI背景下的文学期刊”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一组座谈交流由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谈到青年作家的担当和责任,“青年作家的写作过程正如AI算法一样,是一场漫长的学习经历,而优秀的创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算法”。《小说选刊》副主编李墨波同样注重青年作家的成长,强调他们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将AI的出现看作当下写作的分界线;同时,他认为文学期刊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在《收获》编辑部主任王继军眼中,AI则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只要学会问问题,AI就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知识和新的思考,青年作家要用好AI工具,多读文学以外的书籍,在感知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知识。《长江文艺》编辑徐远昭认为要更加辩证地看待AI时代的冲击,AI更多从事基础工作,并非对人类创作的替代,“技术解放创作力,文学写作风险与机遇并存”。
二组座谈交流由省作协副主席、烟台市作协主席王秀梅主持。《十月》副主编宗永平在探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指出,当下是一个转化时期,但生活仍是写作的来源,个人经历与感触不可替代,但“AI成为写作工具具有可行性”。《散文海外版》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王燕认为AI无法传达人的真实情感,因而如何运用AI进行再加工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作家要保持散漫、敏锐、自由,用心灵探索世界。《诗刊》编辑、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丁鹏简要介绍了AI的发展历程,对AI给编辑带来的困境表示担忧,“AI的著作权并不明晰,特别是诗歌稿件中有大量AI作品或AI二次创作的作品,无疑给编辑增加了不少挑战”。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助理胡运彪则谈到书籍与读者尤其是与年轻读者的关联性,同时提出AI在知识、史实引用等方面存在失真问题。
三组座谈交流由省作协副主席、菏泽市作协副主席张晓楠主持。《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从文学延伸到更多领域,认为“AI不只对期刊是挑战,对法律同样是挑战”,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尊重现实和法律,多方共同探索解决路径。《钟山》副主编贠淑红回溯了纸刊发展历史,认为当下纸刊要像经受住商业化冲击一样,与时俱进,发掘更多能够引发共鸣的作品,最终要靠青年迎接挑战,要对青年作者抱有最大的希望和足够的耐心。《人民文学》编辑胡晓芳从办刊出发谈感受,相信文学价值、文学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导向就是期刊立足AI时代的根本,用AI技术让文本内容可视化,也可以让文学“出圈”。山东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万松浦》编辑部主任王月峰则将人类与AI看作自我与他者的哲学问题,认为创作没有边界,文学有无限可能,传统出版业没落的真正原因是情绪价值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成本更低廉,文学期刊应该考虑如何与其他同类产品共存。
座谈会上,山东作家们畅所欲言,有的分享了个人独特的创作经历,有的则结合自身创作过程中运用AI辅助的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文学名刊专家从选稿标准、AI稿件考量、创作题材建议等多维度为作家答疑解惑,并就新时代如何更好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进行交流。与会作家们表示,参加此次座谈交流会收获颇丰,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想,激发了文学创作新动能,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回应时代和人民对文学的新期待,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中国故事。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