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中国生活23年的美国姑娘三译大典祭文

  将祭孔大典文言祭文转化为流畅典雅的英文,让世界听见穿越千年的回响

  在中国生活23年的美国姑娘三译大典祭文

  泱泱华夏,巍巍吾邦。文明浩瀚,源远流长。尧舜肇基,汤武继踵。春秋季世,纲纪废崩。夫子诞降,木铎天命……一篇凝练千载文明的祭文,在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上缓缓诵读。而让它跨越语言藩篱,走向世界的,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23年的美国人——岳玫瑰。她以精准的语言与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将文言祭文的庄重气韵,转化为流畅典雅的英文,让世界听见穿越千年的回响。

  9月28日,曲阜孔庙。岳玫瑰第一次站在祭孔大典的现场,一时难以形容内心的震撼。“这场典礼令人惊叹。”她深深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撞击,也真正触摸到了文字背后沉甸甸的文明重量。

  时间回到200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岳玫瑰,被东方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来到了中国。她热衷学习中文,2006年,因热爱骑行与首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结缘,并获得了一份赛事翻译工作,自此踏入翻译行业。她凭借精准流畅的译笔,逐渐在行业内赢得认可。

  然而,2023年接到祭孔大典祭文翻译邀请时,这位资深译者却“傻眼”了。“没想到是文言文。”她回忆起来依然哭笑不得。面对凝练深奥的文言祭文,如何既准确达意,又保留其庄重韵律,是一个巨大挑战。

  “读不懂,只好到处问。问朋友,问官方,查阅国外古文翻译网站。”她逐字推敲,反复打磨,整整用了两周时间才完成译稿。

  2024年,她不仅再度受邀翻译祭文,更担纲了《夫子如在——曲阜孔庙公祭孔子大典祭文注译(2004-2023)》一书的英文翻译。

  2025年,她再次受邀翻译乙巳年祭文。这一次,她仅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完成了翻译工作。“今年不仅有前两年的经验积累,主办方也提供了详尽的注解,让我查阅和理解起来轻松许多。”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她对儒家思想理解的日益深化。“为了理解儒家思想,我不得不下狠功夫,研读《论语》以及其他儒学大家的著作,这确实是一套宏大的哲学体系,它构建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指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她说。

  当大成殿前礼乐声起,岳玫瑰内心激荡难平。那一刻,文言字句不再是纸上的抽象符号,而是化作了可触可感的文明回响。也正是在那一刻,她真正懂得了何为“文化共鸣”——那是一种无需翻译,心已相通的深刻理解。(记者 刘笑笑 修从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