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中旬,“六秩凝华 唯此至珍——青岛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拉开帷幕。本次特展以“时间轴”叙事,通过文物以及工作档案、手稿、老照片等见证物,再现青岛市博物馆的发展变迁。60组珍贵文物,涵盖了书画、古籍、碑帖、瓷器、玉器、铜器、漆器等类别,九大“镇馆之宝”首次集体亮相。
文物来源丰富
青岛市博物馆始建于1965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建馆45周年时,经观众投票和专家评定,北魏石佛造像、宋钧窑鼓式瓷洗、明正统版万历刊《道藏》获评三大“镇馆之宝”。在建馆60周年之际,青岛市博物馆又评选出九大“镇馆之宝”,除上述三件外,还有明徐渭纸本行书群望诗中堂、龙山文化黄玉牙璧、明永乐剔红亭阁人物博弈图盘、商妇好贞卜甲骨、清高凤翰绢本设色寿石百合图轴、清镀金点翠凤冠。
博物馆的文物主要源自本地考古发现和文物征集,青岛市博物馆较为特殊,来源更加丰富多元,从这些“镇馆之宝”就能看出。
它们有些是辗转来到青岛。九大“镇馆之宝”中,观众最熟悉的当数北魏石佛造像。两尊造像是目前全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同殿两佛并立且体量最大的古代石造像,因其高约一丈八尺,俗称“双丈八佛”。
两尊造像原本在淄博临淄龙泉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日本商人谋划盗宝。1928年7月24日《申报》记载:“某日人垂涎龙池之古佛碑等已久,乃于本月十五日,率人将佛碑一并劫取,运至淄河店车站,预备运往日本。”后来,山东人民反日斗争风起云涌,侵略者只得将另两尊不起眼的小石像佛头盗走。此后,“双丈八佛”被有志之士运至青岛保护。如今,它们伫立在博物馆里,观众一走进大厅,抬头就能看到。这两件文物是馆里最“敬业”的明星,常年站岗,从不缺席。
有些“镇馆之宝”源于社会人士捐赠。明永乐剔红亭阁人物博弈图盘,漆色润红艳丽,盘中间雕刻的人物极为细致——三位老者下棋,旁边有一位回首张望的执杖老者,身后跟随着携琴童子,小亭内还有一名捧茶童子。三种纹饰表示不同空间:八瓣花卉纹表示大地,波纹表示湖水,云纹表示天空。花草树木与云朵湖水互相呼应,衬托出庭院屋舍的清幽。漆盘外壁雕着牡丹和芍药,花朵饱满,花叶繁茂。漆盘底部髹黑漆,刻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款下面还隐藏着“大明永乐年制”的刻款,似为宫廷旧物。
它原先的主人叫李汝宽,烟台招远人,是享誉世界的文物收藏家、鉴定家、学者。2003年,李汝宽定居青岛,安享晚年。自2009年至2021年,李汝宽家族先后16次向青岛市博物馆无偿捐赠29件/套藏品,包括漆器、瓷器和皮革画等,其中就有这件漆盘。
有些文物则是收购而来。宋钧窑鼓式洗,在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饰有两圈等距离的乳钉纹,上方20个,下方18个。胎体厚而匀称,釉层肥厚滋润,三个兽面足承托着器物主体。在底部的一侧,刻有“一”的字款。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称,这件鼓式洗是钧瓷上品,存世量稀少,此类器物多为明清宫廷旧藏。上世纪60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经常派人到基层抢救零散文物。1962年夏,文物征集员在乳山一户村民院中,看到一群鸡围着钵子争食,走近仔细端详,推断是钧窑器物。农家主人见他喜欢这个鸡食盆,便想直接送给他,文物征集员硬塞了5元钱给他。后经专家鉴定,这个“鸡食盆”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书画古籍满目琳琅
青岛市博物馆的书画、古籍是馆藏特色,但由于纸本文物材质脆弱,平时展出不多。这一次,几件珍宝集中亮相,创下了纪录。
明徐渭纸本行书群望诗中堂,是徐渭的代表作。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书法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并对王铎、傅山等书法家产生影响。
这件文物以行楷书七律诗一首,内容描写皇家出游的宏大场面,又用大尺幅纸张来书写,笔法纵横恣肆,率意驰骋。虽是一首七言律诗,但徐渭并没有按照诗词的句式工整排列,而是随性而为,足见其豁达奔放的书法之风。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时的徐渭,书法技艺已十分娴熟。据专家推测,这幅作品可能是徐渭为某大户人家或达官显贵书写。这件文物曾于2024年亮相山东博物馆“晚明书风展”,除此之外很少露脸。
另一件清高凤翰绢本设色寿石百合图轴,则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融于一图,同样属于佳作。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青岛胶州人。他曾“屡上秋闱,未搏一第”,终以一个“县佐”小官沉浮江南官场十余载,因不同流俗,潦倒去官,流寓扬州,寄居僧舍,靠卖画为生。
高凤翰工诗文,善书画,精篆刻,是清代“扬州画派”中引领创新风气的重要一员,也是画派中唯一的北方人。晚年,他右臂病废,改用左手创作,字形结构更为夸张,线条似断非断,整体呈现出生动老辣的书风,尤为世人称道。
这幅画的灵感来自《芥子园画谱》,但高凤翰不拘成法,而是从大自然吸取创作养分,并完善表现技法。高凤翰嗜石,这件作品将石与百合绘于一图,表现了作者高雅坚贞的心志。高凤翰书画传世很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都有收藏。从落款看,这幅画系高凤翰65岁时以左手创作,两年后他就去世了。此前,青岛市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品鲜有示人。
著名的《道藏》,这次也“移师”特展厅。《道藏》是道教经籍总集,除了宗教外,还包含医药、化学、体育、天文和地理等内容。青岛市博物馆的《道藏》是明正统十年(144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官印本,存有4946卷、4524册。这套书由明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珍藏于太清宫三清殿两侧的6个乌木大柜内,以《千字文》为经卷目录,有次序地摆放在大柜的抽屉里。
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时,听说有此国宝,建议将其移至学校图书馆,但不了了之。上世纪60年代,这套古籍转运至青岛市博物馆保存。时隔300多年,全书保存基本完好,国内少见,文献价值非常高。2008年,它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于卷帙浩繁,这套文物平时只在常设展厅展出5卷,并定期更换,因此,每次展出都能看到新内容。
妇好甲骨露出真容
龙山文化黄玉牙璧,也是青岛市博物馆极少露面的文物。其取材硕大,质地细腻,富有光泽。平面近方形,其中一角残缺,牙璧中部为一圆形孔。四牙宽大,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四牙中心镂雕神鸟,边缘镂雕为凤鸟形态。各地出土的牙璧,有二牙至五牙等形态,最常见的是三牙璧,约占九成,且以素面为主。这件四牙璧无论从尺寸、玉料还是雕琢工艺而言,都较为少见。
1977年,考古工作者对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这种玉器出土时多在死者胸部,推断可能是一种衣饰或装饰品。考古学家夏鼐认为,这种玉器是带有礼仪或宗教意义的装饰品,也有学者认为,牙璧整体表现的是“飞鸟负日”形象,反映了海岱先民的天文观和神鸟崇拜信仰。这件文物2011年入藏青岛市博物馆后,近年只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出现过。因其造型独特,一经展出就引发了热议。此前,它被鉴定为商代文物,这次更正为龙山文化时期。
令人惊喜的是,这次特展还“晒出”了一枚商妇好贞卜甲骨。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殷墟出土的上百条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地位显赫。这枚甲骨正反两面均有卜辞,内容与妇好的生育之事有关。卜辞的大意是问妇好是否怀孕,占卜结果是,妇好已经怀孕。
该甲骨原为青岛市图书馆旧藏,1950年入藏青岛市博物馆,从时间和内容看,似与“旅顺甲骨”有关。学者罗振玉曾倾其所有,收得甲骨三万多片,后携带国宝寓居辽宁旅顺至去世。1945年抗战结束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奉命派干部去东北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意外发现罗振玉旧藏甲骨,并转运至胶东解放区保护。1951年,这批甲骨移交给山东省文管会,后来转归今山东博物馆。目前,山东博物馆确实也有一批与妇好有关的甲骨,应是出于同源。研究认为,“旅顺甲骨”是罗振玉所藏甲骨的精华所在,是补证商代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件文物上一次与公众见面,还是在2017年的“青岛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中。
跻身“镇馆之宝”的,有一件网红文物:清镀金点翠凤冠。这是一顶清朝皇帝赏赐给诰命夫人的凤冠,由玛瑙、珍珠、红宝石、绿宝石、珍珠、翡翠和翠羽制成,极尽奢华。凤冠图案主要是海棠花,中心位置有个“喜”字,下面是8条珍珠流苏,每条珍珠流苏上至少有两颗宝石。凤冠的系带,是用镂雕镀金银片嵌饰各色珠宝制成。圆形冠顶镂雕有如意云头,两边各雕有云纹。凤冠的底部一周,是金丝编织的金龙,它口衔珠宝盘旋于正中,威风凛凛。冠前后两面及立翅上,是“凤凰衔珠”造型,象征多子多孙。冠后上部錾有“奉天诰命日,官诰重封月”十字,下有两名手持如意的朝官,分别手托官帽与爵杯,寓意“封官加爵”。
这顶凤冠尽显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工艺之精湛,需要先用金属做成底座,再将翠鸟羽毛粘接定型成平片状,然后裁切粘接在底托上,经订翠、裁型、点铺、压合、整理,才算完工。点翠工艺制作的首饰,具有光泽感好、不褪色、色彩艳丽的特点,工艺可追溯到宋代。由于保存难度高,这顶凤冠展出不多。2024年,曾亮相青岛市博物馆甲辰龙年生肖贺岁展、长沙博物馆“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圈粉无数,如今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顶流”文物。(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