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开创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 10月13日,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淄博举行。会议从理论建构、创作规律、媒介传播到价值引领、社会影响等方面,勾勒出一幅生动、立体的新大众文艺生态全景——今天的新大众文艺,必须是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是打破圈层、拥抱技术变革的文艺;是既有精神高度、又充满生活烟火气的文艺。会上,8位专家学者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本报对会议发言进行摘登。

  鼓励原创才会有更多好作品

  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莫言

  我刷视频经常刷到“沂蒙山尕老太”的创作,内容主要是讲述村子里的家长里短。通过这样的短视频,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观众,能回忆起当年很多乡村经历。

  我注意到,他们树立了新的农村人形象:善良、正直、大公无私。所以,肯定有广阔传播空间,也被很多人所欣赏。这些创作者的身份应该还是农民,活动的范围也还是在农村,但是所传达的理念已经超出了传统农民的范畴,所以这种现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所谓的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通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所研究的新大众文艺跟严肃文艺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很多新大众文艺作品,通过时间的淘洗,很可能就会变成严肃文艺作品。

  事实上,很多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本身也是严肃文艺的创作者。我是严肃文学的创作者,不但写小说,还写话剧、歌剧、戏曲剧本。我有两个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很多视频和小文章,传播面越来越广,目前点击量稳定在10万+。我们传播的都是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大众文艺实践者、创作者。而从欣赏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严肃文艺的欣赏者,也肯定是新大众文艺的提倡者。毕竟,人手一块智能手机,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新大众文艺。

  新大众文艺要遵循最基本的规则,欣赏者、创作者都必须跟生活建立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必须有原创性。要有原创性,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就要把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自己创作和关注的问题。就像《小二黑结婚》《李二嫂改嫁》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文艺作品,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推动改变了陋习。另外一点,就是要有非常敏锐的网感。网感对创作者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点击量至关重要,做短视频、写网文都要培养网感。

  人工智能创作势不可挡,而且能力越来越强大,但是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原创,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会大大地减缓。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作家不断创作新的原创小说,那么人工智能数据库里面的小说数量就会减少。人工智能的创作,实际上是把数据库里的东西进行提取,然后用不同的配方组合出新的作品来。就像湖里面的水一样,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水,才能够保持清澈。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只有不断地往里注入原创作品丰富数据库,才能有活力。

  希望将来给人工智能以技术限定,让所有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不管是文章、图片、视频还是其他形态的产品,都打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让读者和使用者一目了然地发现这是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这才能够鼓励原创,这才能够让艺术不断有新的产品,才能让坚持原创的人感觉到存在的价值。

  用生活的真材实料酿一壶好酒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袁新文

  文艺的边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模糊。广场舞、网络游戏,还有沉浸式演艺、短视频,这些都在以新的审美方式,成为文艺的新贵。就像广场舞,它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跳好了也是一种文艺作品。

  文艺创作的主体越来越突破圈层,呈现出非专业化、非职业化、非扁平化的趋势。如今很多写作者,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以写作为职业,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尝试写作。有的送外卖,有的做保洁,有的干农活,尽管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新大众文艺从业者。

  文艺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融合。创作、表演、研究、传播,正在融为一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演员等,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绝活,进行直播,这既是在创作制作,也是在表演展示,既有研究分析,又是面向大众进行传播。

  文艺与科技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科技赋能文艺的势头强劲,甚至有人提出了“科技艺术”的概念。比如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就是运用数字技术还原长征中典型的场景,通过动态投影与实景模拟,再现雪山的恶劣环境。数字沙盘呈现红军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配上音效和光影设计,让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长征精神变得可知可感。

  值得注意的是,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远看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但近看个头不大。虽然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出现了一些高原,可是标志性的高峰之作依然稀缺。

  新大众文艺首先是大众文艺,必须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来自生活的艺术,都很接地气,比如相声、脱口秀的包袱都是来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打一个深井,用生活的真材实料酿一壶好酒,这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不能代替审美。现在声光电非常炫酷,但如果过度使用就会出现问题,就会有损美学风格。再比如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人工智能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很可能超出我们想象,不用过早下结论。但目前至少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新大众文艺工作者既不能抵触也不能跟风,不要不屑一顾,也不能过度依赖。把握好这个度,是新大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新大众文艺要出优秀作品,必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年轻人激情澎湃、思维敏捷、创作观念新、内生动力强,对于优秀的青年创作者,应当精心地灌溉施肥,但是不要拔苗助长;要大力扶持帮助,但是不要过多干预。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多给他们一些阳光和水分。

  新大众文艺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网络文学、网剧、网络游戏,被称为文化出海“新三样”。当然,文化出海面临很多困境,比如内容浅表化、娱乐化倾向明显、渠道平台有限、传播影响力弱等,但是新大众文艺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望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航道。

  新大众文艺毕竟是新生的力量,研究、评论、肯定、批评都很有必要,但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不要急着下定义,不要急着做结论,不必着急框定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宜用急功近利之心过于期待。不妨静待花开。

  新大众文艺需要大文艺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白烨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一种文艺现象的新发现,也是一种文艺理念的新认识。它启发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学的新现象,关注文坛的新变化。

  一是需要确立新的大文艺观。新大众文艺这几年来蓬勃兴起,强势崛起,在作者身份、创作追求、作品特色以及与新的传播方式、受众需求的密切关联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经验,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总结。

  过去,在对文学和文坛的看法上,有意无意地形成了门槛、尺度、范围,这样去看网络文学,去看新大众文艺,无形中会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比如“素人写作”概念的提法,其实就值得商榷。因为对于文学写作者而言,当他写出一部作品的时候,就进入了文坛,他就是文学写作者,没有身份之分。这种认识需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改变。文坛不是圈子化的,更不是传统的,把短视频、脱口秀等各种文学形式囊括在内,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坛,才是人民的文坛。因此,必须构建、确立一种兼容并包、开放多元的新的大文艺观,这种大文艺观实际上也是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其内在核心是人民性。

  二是需要改变区块分立状态。新大众文艺作为新的文艺浪潮,最近几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文艺现象,在新世纪以来就有所显现,比如网络文学、打工文学、“80后”现象、底层写作等。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看,可以说从新世纪以来,文坛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当下文坛分成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板块、不同的层次。分化与分离、分立现实存在,相互之间不走近、不交流、不连通是重要问题。从作品交流与互动方面入手,推动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艺领域彼此走近、相互学习,值得思考。今年上半年,中国作协由新大众文艺得到启发,在深入基层、面向大众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给文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在西海固调研时发现,很多基层文学创作者受到当地著名作家的帮助、提携、带动、影响,不断进步。我们需要以大文艺观的视野看待这种现象,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追求文学理想是共同的,彼此走近,就能促使文学和谐共生、良性发展。

  三是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齐心努力。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人才,必须全体文艺人同心努力。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文学环境,怀揣什么样的文学爱好,都需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和攀登,推动自身创作质量的提升。传统文学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造诣高超、经验丰富和有较高追求的实力派作家,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对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而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讲求故事性,注重生活化,他们贴近人民生活、自觉抒发大众情感、自然表达时代情绪的诸多特点,都值得传统文学借鉴。因此,不同文艺群体的互动、互通与互鉴,是非常必要的。

  新大众文艺实践正在改变文艺现状和格局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 谢有顺

  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正在改变我们对文艺的很多看法,包括中国文艺现状和格局。

  第一,文艺的鸿沟有待填平。如果照传统文学观念来看,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声音依然是微弱的。要警惕一种专业的傲慢,一种来自纯文学的傲慢。广泛开展新大众文艺的讨论,有助于弥合这样的鸿沟。

  第二,经验是有力量的,身体感知到的东西,有时比思考得来的更有力量。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最重要的特点,是处在生活的现场,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挖掘,去表现从经验里得来的第一手东西,也就是提供了一种个人观察生活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方式,我认为这种经验是有力量的。

  第三,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是一种生命的呐喊。无声的生活也要有声音,无声的人也要发出声音。我的这一想法,始于多年前广东“打工文学”风起的时候。“打工文学”看似比较粗糙、比较直接,但是我依然肯定它的价值。假如没有这些“打工文学”,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是不完整的。如今,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者,都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用职业作家来代言,让我们看到不同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新大众文艺的活力所在。如果有更多的人写出自己的生活,讲出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人生细节,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会宽广、公正得多。

  第四,新大众文艺从写法上来看有三大转化。一是由怎么写到写什么的转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反而不那么重要。当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以人生经验的冲击力取胜的时候,深刻地提醒了纯文学创作者:写什么也很重要。文学不只是技巧、修辞、叙事角度、语言的雕琢,写什么也至关重要。至少我本人会渴望读到一些重大问题,渴望看见生活真相。二是写个体到写群体的转化。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多数写的是个人经验,也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经验。从写个体到写群体,从写自己到写一类人,这种微妙的变化值得关注。三是从写思考认识到写生命体验的转变。以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多半来自认识论,即认识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现在,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更多侧重于写现实生命的意义。虽然虚构也是一种体验,但是再怎么想象和虚构,都比不上来自生命的鲜活体验。所以,当一种以写生命体验为主的作品兴起时,传统文学观念要改变,这可能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变化。

  微短剧迎来新发展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 赵晖

  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微短剧极具特色,并且走向了海外。

  我们正处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以一种视听化的传播方式,进入社交媒体中,并且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作为新兴的网络文艺形式,微短剧具有制作成本低、时长紧凑、题材多元、观众互动性强等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并在叙事中呈现出以人设建构凸显社群黏性、叙事网感化、主线突出、体验惊奇、题材多元等特征。在传播中,则呈现出多维传播、权威传播、沉浸式传播、精准传播、联动传播、跨界传播六大特征。微短剧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动态的,甚至是运动的概念。

  原来视听用户叫“观众”,今天更多使用“用户”这个概念。一词之变,其实是行业内在机理的变化。今天,用户是以消费的心态来享受视听产品,在此基础之上,微短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非常迅速。

  与此同时,微短剧作为代表性的视听形态,不仅追求创作质量的提升,更致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标识。无论是长视频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艺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一些庸俗、低俗、恶俗的剧正在被市场淘汰。伴随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呼唤更多精品力作,社会赋能、叙事创新、视听沉浸、社交互动等,都给微短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今天对于微短剧产业来讲,既是高光时刻,也是重要的拐点时刻。暑假的时候,我走访了长三角和福建的21家视听企业,尤其是微短剧制作基地,虽然大家在踊跃进入这个市场,但是都在思考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无视频不传播,无平台不触达,无情感不共情,无品牌不持续。微短剧正在改变全民的视听消费习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拓展,向内突破,我们认为这是微短剧的四个维度。

  微短剧需要扎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扎到现实生活的土壤当中。创作者不能冷眼旁观,应该热情地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探索,让作品既避免空洞,又能兼具人间烟火与真挚情感。没有烟火气就失去了生活的质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向外拓展,即全球话语、故事共建,也就是微短剧出海。向内创新,则是微短剧创新体系的建构。

  讲好中国故事,倾听中国声音,我们希望微短剧以一种轻快的方式,内在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朴素的情感、性格以及含蓄的东方审美和意境空间。

  不管大屏还是小屏,都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中国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促进会军旅文化办公室副主任、影视部主任 来喜

  新大众文艺有许多新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的大众化。现在男女老少都可以进行创作,从小孩到老人,拿起手机都可以拍短视频。二是内容聚焦的生活化。从田间灶台到文旅非遗,随时随地可以入镜,无所不包。三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比如有专门拍特技的,有专门拍非遗的,都有独特的叙事表现手法。四是传播渠道的多媒体化。很多人从大屏转到小屏,从短视频转到了各种短剧。可以说,新大众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作为一名新大众文艺工作者,我的感受是,不管是大屏还是小屏,还是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前年离开部队之后,我开始做短视频,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涨粉将近5000个,单条视频播放量达到了1.2亿次,这对我触动很大。之前我注意到,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里,有大量是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年轻人。所以,我发动很多朋友加入短视频创作队伍中,希望用新大众文艺的形式,给当下年轻人一些思考启迪。

  比如,一些人背上了房贷车贷,老是问我:“为什么我做得不够好?”我说,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桥上的我,所以你遇到困难了不要彷徨,努力活好自己,说不定这一刻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有人问我:“为什么很难成功呢?”于是,我们就拍了这样的短视频:一棵毛竹从钻出地面到长到十米多高,只需要60天,但你并不知道在钻出地面之前,它已经在地下深耕了整整3年。就像你看到身边的很多人突然成了成功人士,其实在无数的黑夜,人家在往下扎根。

  有些人性子急,我们用短视频告诉他:小的时候丢了橡皮觉得是天大的事,谈恋爱的时候,感情失利了觉得是天大的事,可是如今人到中年,回过头来看,当初你认为的天大的事现在不都过去了吗?所以生活还是需要慢慢来,遇到事别着急。

  有人还问我:“怎么样才能过好生活?”我们用短视频告诉他:巷子里的猫虽然很自由,但是处于流浪状态。人生这条路也如此,不管怎么选都会有遗憾,没有一处人情世故不复杂,没有一处工作不辛苦。所以要调整好心态,只有心态好,运气才会好。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的目的。

  不管是“新大众”还是“老大众”,文艺都是为大众服务的,用正能量的作品鼓舞人,用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给人营养,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创作者的目光要放远一点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平

  中国古典文学到了宋元时期,文化下沉,出现了市井文学,市民阶层成为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所以,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话本小说。话本小说作者是说书艺人,他们从民间搜集素材,然后变成生动的故事,讲述给市民阶层听。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大众文艺。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通俗小说。

  这次会议在《聊斋志异》作者的家乡举办,又把《聊斋志异》作为重要课题提出来,很有意义,启示我们目光要放远一点。《聊斋志异》从大众的、普通的,上升到经典的、永恒的,最终在世界文学中立住脚,成为中华民族文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代表,这绝非偶然。

  从故事素材来看,蒲松龄不是闭门造车的作家,他身体力行地广泛从民间渠道收集素材。同时,他的许多好友将自己听到的故事、家乡的传说写信告诉他,丰富他的故事库。此外,他还从前代的典籍,包括古代的志怪小说中搜集素材。从思想内容看,《聊斋志异》虽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说的是奇闻轶事,但是其核心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人性的探讨。从表现手法来说,蒲松龄运用的是超现实的想象,但是他直指的是人间的贪腐和黑暗。

  新大众文艺的一些作品,比如玄幻小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打怪升级这些东西的设定上,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能够承载对现实生活、人性伦理的观察思考。比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幻的外壳下充盈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像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探讨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个人命运要和天命相抗争的主题。

  从叙事技巧上来说,《聊斋志异》也作了很多探索。《聊斋志异》的故事都是开门见山,迅速进入情节。文章往往很短,最多三四千字,短的一两千字甚至几百字。在有限篇幅内完成起承转合,情节紧凑,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很考验作者功力。

  蒲松龄知道文言文的《聊斋志异》不易传播,所以就改编成俚曲,到现在蒲家庄还有人能登台演出。这些表演者本身也需要再创作,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创作者,同时还是接受者。随着说唱文学的兴起,《聊斋志异》的很多故事被改编为鼓词、弹词等通俗形式,这些改编者大部分来自底层艺人,他们参与创作,也是一种大众文艺的表现。他们的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口味,这些作品应该引起注意,对今天的新大众文艺也是有启示的。

  在当代,《聊斋志异》被改编成了许多文艺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有近500篇作品,改编者的眼光还可以更宽一些。面对丰富的艺术形式与多元的传播媒介,我们应该以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精湛的表现手法,实现文化财富的创造性转化。

  取法经典,提升语言之美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宁明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随着新大众文艺日益繁荣,确实有很多优秀艺术作品出现,但一些作品也存在同质化、浅表化、文化内核缺失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往回看,从中国的经典作品里找答案。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极简传神”的写作笔法、叙事过程中的意境生成、情节的高度诗化等,都极具特色,这正是《聊斋志异》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聊斋志异》的语言更多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大众文艺是普及化、大众化的,从《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许多改进的灵感。

  比如解决表达臃肿、节奏拖沓问题。不是要求一定要用多么雅的文字,更不是回到文言文。读者评分高的、写得好的,大多数篇幅不是太长,但凡上千章、几千章,到了后面很容易文气跟不上,而且节奏拖沓,这可能跟追求商业化有关系。作为读者,希望能读到更多言简意赅的作品。

  比如解决符号堆砌或内涵空洞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近几年流行的服装,用了盘扣、传统衣领等元素;《黑神话:悟空》也用了很多传统的古建筑元素。不过,从整体看,很多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表层化的,只是挪用,没有真正化用。比如,在武侠游戏中,刀剑只是被当作一种道具,没有挖掘出武侠精神的内涵,就是文化符号浅表应用的表现。希望更多创作者,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会贯通到作品中。符号的作用,更多应该是增加文本的多重解读性。因为文字在发展史上,其实是从图画文字到符号化的过程,这个符号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抽象,抽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意解读,给人更多的解读空间。

  比如解决叙事直白、想象受限的问题。现实中,有的文艺作品叙事太白了,创作者希望把一切都交代得特别清楚,生怕读者和观众看不懂。不仅把故事的前因后果都交代了,甚至把旁白都交代了。对于读者和观众来说,欣赏文艺作品,更多地是要个性化的体验,希望获得多意化的解读。

  有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翻译腔”。希望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们,能沉下心来琢磨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外来的精华,真正融汇一体,在语体上有所创新,更好展现中华文字之美。

  我们从《聊斋志异》中体会到了语言之美,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希望新大众文艺能够在量和质上并进,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有更多的审美享受。(记者 张九龙 赵琳 蔡可心 整理)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