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市李沧区:打造文化“共享家” 绘就惠民“新图景”

  居民们自发将绿植、手工艺品搬进实践所,管理者办公室仅10平方米,工作人员“背包式”移动办公——在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最大的空间永远留给居民。如何在空间资源紧张的老城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沧口街道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这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成为5176名党员和7万多居民心目中的“文化共享家”,培育了94个自组织、2100余名“小邻志愿者”,每日吸引700余名居民参与活动,实现了文化服务从“输血”向“造血”的美丽蜕变。

  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集约化服务空间

  面对老城区空间局促的现实困境,沧口街道创新思路,将原先分散配置的文化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打造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个升级版的“文化殿堂”集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沧口剧院、非遗实践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服务矩阵。在实践所空间饱和后,街道进一步创新推出 “空间换服务” 模式,由社区实践站提供空间,街道实践所输出服务,累计盘活紫荆苑社区、永定路社区等闲置空间7处。“以前只能在河边空地上教孩子们摔跤,总是担心安全问题和天气变化。”中国式摔跤非遗传承人黄保清感慨道,“如今街道提供了专业的室内训练馆,孩子们可以安心训练,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拓展文化阵地

  构建多元化功能体系

  沧口街道创新打造“公益电影+”文化服务新模式,将单纯的观影活动升级为多元文化体验。实践所结合重要节日和主题宣传月,精心策划专题活动,打造特色“光影课堂”:寒暑期开设“红领巾午间剧场”,国庆节集中展映爱国主义影片,移风易俗宣传月推出孝老爱亲主题电影。更富创意的是,利用放映前十分钟开展的 “微宣讲” 活动,由志愿者讲解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和生活常识,实现“光影课堂+政策宣传”的双向融合。紫荆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1600平方米的空间为核心,同步建设传统文化景观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幸福邻里亲子乐园等10处户外文化场所,形成了室内外联动、功能互补的文化空间集群。

  汇聚文化人才

  激发全民共创活力

  沧口街道充分激发居民的文化主人翁意识,培育了大量社区文化自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七彩紫荆”文明实践项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项目广泛吸纳党员、老产业工人、网格员、新业态从业者等,组成七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实施“添彩计划”,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次。永年路社区的“艺术公益课堂”则展现了文化人才汇聚的另一种路径。在社区党委萌生创意后,街道实践所积极“牵线搭桥”,链接辖区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等共建单位,短短数周就让公益课堂从构想变为现实。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文化服务“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形成了“文化共建、文明共享”的生动局面。

  创新文化服务

  建立精准化供给机制

  沧口街道创新建立“群众点单”机制,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向“按需供给”的转变。在“共享家”的活动安排表上,非遗秧歌、舞蹈、吕剧、京剧、烘焙厨房、创想空间亲子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全都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点单”设置。每季度举行的选课大会上,共享家合唱团因积累的“公益积分”最高,成功获得了每周一下午多功能厅的黄金使用权。几位全职妈妈在实践所相识后,主动认领“绘本妈妈小剧场”项目,有效满足了社区学前儿童的阅读和社交需求。

  文化书院还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展分众化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假期公益课,为中青年开设咖啡制作等创业培训,为银龄群体链接老年大学、书画协会等资源,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

  培育文化品牌

  形成特色化活动矩阵

  沧口街道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了 “一月一主题,一社区一文化IP”的繁荣景象。“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已成为辖区的重要文化品牌,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50场次,覆盖群众1.2万人次,实现了“小节日”撬动“大文明”的倍增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够级”扑克的发源地,沧口街道深耕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常态化举办“够级”赛事,当好“够级故里代言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源地焕发新的生机。各社区也结合自身特色,培育了紫荆书画课堂、俏夕阳舞蹈、银龄电脑课堂等一批接地气、有活力的文化子品牌,共同构筑起“悦动沧口 闪耀群文”的文化家园。

  从公益电影到非遗传承,从“点单”课程到志愿服务,沧口街道的文化实践正以其独特的温度与深度,激活社区文化生态,为“百年沧口”注入新的精神动力。如今走进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这里的每一处空间都散发着文化气息,每一位居民都是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共同绘就了一幅老城区文化繁荣的生动图景。(李沧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