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舞动千万家:以村舞展演谱写文艺赋美乡村新篇章

  2025年金秋,微山湖畔,“山东省第五届优秀群众舞蹈(村舞)作品展演”的华美舞台上,来自全省16市的17支原创舞蹈作品在此竞相绽放。从那洋溢在脸上的喜悦情绪,到彩排时演员们自持道具有序进场,到相互整理服饰、提醒位置,就不难看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广场舞比赛,而是与选派编导共同创作完成的属于她们自己的村舞展演。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着力推动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上来”,进一步繁荣基层文艺创作,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创新采用了“一市一村一编导”模式,即选派十余位舞蹈编导与各市舞协协同深入典型村落,用舞蹈讲好咱百姓身边的故事,让深藏民间的文艺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落地生花:积极探索文艺赋美乡村新路径

  本次村舞展演,恰是对国家《“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率先响应和深度践行。该方案提出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同时强调“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的“村舞”计划,可谓精准把握、积极探索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展文化”的跃升路径。

  山东各地的非遗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齐鲁大地上可舞的动人故事亦是处处可闻。“我们的任务不只是单纯的编舞,而是要帮助村民们找到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是本次活动前期,深入调研之前,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对十余位选派编导的原则性要求。通过中期全程跟踪,提供专业支持,再到搭建展示平台,通过系统化的组织实施,“舞动千万家”所探索的正是“不让村舞创作成为一阵风式的短期行为,要让村舞作品真正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坚定之路。

  从共情到共识:凸显文化认同与主体性觉醒

  “这次的舞蹈表演跟以前不太一样。”参加展演的村民们动情地表示,“以前来村里的演出我们都是观众,要不就是有喜欢、想跳的,得让队长从网上学下来再教我们。你看,这次我们有自己的舞蹈了。”当村民们看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劳动、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自己村庄的发展历程都能变成自己跳的舞蹈动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任何“外来”节目都无法替代的。例如,由临沂市兰山区曹家王庄村民表演的《扑来一片好春光》就是以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省级非遗传统舞蹈项目——“扑蝴蝶”为动作素材,这次却没有进行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追寻—发现—喜悦的情感逻辑,并将其与曹家王庄在村支书曹祥思的带领下,从追求经济进步的“经济社区”,到注重人文素养的“文化社区”,再到如今同步科技发展的“智慧社区”的奋斗历程巧妙同构。

  “村舞”之所以能点燃村民的热情,关键就在于其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中最敏感的那根弦——文化认同。更为深远的是,这一过程正在唤醒村民们的文化自觉。又如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的《幸福像花儿》,当主持人采访演员时,这位来自庙五庄村的老大爷——王贵普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鼓子秧歌,那是古老的村舞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得传承下来啊,但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还有人觉得老土,但现在不一样了……我觉得,这村舞就像黄河水,老的流着,新的接着!”

  走在前、开新局:文艺志愿服务模式持续深耕

  舞动千万家广场舞惠民活动,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全国试点项目,自启动以来,深入探索其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可复制的实践路径。该项目通过“村舞”这一载体,深描文艺赋能乡村振兴这一有效路径——尊重乡村文化本真,激发百姓创造热情,实现各级良性互动。这条路径,既呼应了国家“文艺赋美乡村”的战略导向,又体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神实质。

  当村民们在舞蹈中看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来时路,艺术就不再是外在于生活的装饰,而是内化于生命的表达。正如主持词所说的:“这里有非遗的薪火,有大地的希望,有家乡的美丽,有生活的幸福。每一支村舞,都是一个乡村的故事;每一个舞步,都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村舞,是扎根于泥土中的艺术,也是生长于人民大众中的文化。舞动千万家的“村舞”实践,让我们看到大众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勃勃生机。这些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舞蹈,更让我们感受到大众文艺正是铸魂工程中那最生动、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当村民们用自己的舞步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当文艺志愿服务真正触及乡村文化的深层脉搏,乡村振兴的文化篇章也就有了最生动、最深刻、最持久的表达。(徐成龙 作者系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