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0多年历史地方剧种何以持续“有戏”

  两百多年来,唱腔刚劲豪迈、挺拔奔放的莱芜梆子风靡山东中部,以浓郁的乡情乡韵深深扎根百姓生活。

  莱芜梆子是国家稀有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大力创排优质剧目,“以戏促培”“以演推人”,让莱芜梆子持续焕发新活力。

  不同的年代, 都有响彻全国的大戏

  走进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剧目长廊展示的几十部经典大戏。《红柳绿柳》《送猪记》《三定桩》《喜脉案》《儿行千里》《沃土仁心》……每一部都是戏迷追捧的经典。不同的年代,创作出紧跟时代、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大戏,是莱芜梆子发展史上的一大显著亮点。

  清道光年间,徽班“老阳春”与山东本地梆子腔相互融合,逐步形成莱芜梆子这一独特剧种。莱芜梆子兴盛时期,班社数量多,风靡山东中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戏曲文化空前兴盛,莱芜梆子剧团于1954年正式成立,从此迎来了新繁荣。

  20世纪60年代初,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的莱芜梆子喜剧《送猪记》,以浓厚的乡土气息、粗犷明快的艺术特色,取得了极大成功。这部戏多次进京演出,屡获好评,演出人员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掀开了莱芜梆子辉煌历史的一页。此后数年,《三定桩》《红柳绿柳》《推媳妇》《雪野风情》等莱芜梆子大戏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三定桩》《正月十五雪打灯》等多部剧目更被搬上银幕,全国上映。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的莱芜梆子,走进了千家万户。

  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副主任、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刘刚告诉记者,进入新世纪后,底蕴深厚的莱芜梆子,秉持创排大戏促发展的传统,持续迸发新活力,《儿行千里》《大山魂》《汶水谣》《钓鱼人》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屡获大奖。近年来,莱芜梆子不仅创排了《循吏范希正》《嘶马河》等新编历史剧,还紧扣时代脉搏创作红色精品剧目《新娘》、扶贫题材戏《沃土仁心》、小清河复航题材剧《家住小清河》以及抗战题材戏《烽火绝恋》等。

  莱芜梆子持续出新作的动力来自哪里?“剧团几十年的深厚积淀,为莱芜梆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作上,我们从不敢懈怠。多年来,中心以创作新剧目为使命,力争每隔一两年推出一部既符合观众审美又反映百姓生活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动莱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刘刚称,莱芜梆子的发展要出新戏,更要出精品。

  扎根本地沃土, 讲百姓有共鸣的故事

  “历任县令渎职懒政,黄河岸年久失修,四处隐患。欲昭雪陈年积案需有证据,挖东岸铲除污吏贪官……”近日,莱芜梆子演艺剧场再次上演大型新编历史剧《循吏范希正》,剧中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明代循吏范希正,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这部戏取材于山东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事迹,是莱芜梆子传承与发展的又一精品力作。

  关于莱芜梆子大戏内容创作的特色,刘刚表示,莱芜梆子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每一部大戏的创作,都深深扎根当地汲取创作营养,致力讲好本地故事。“一方面,我们深入群众生活,观察大众的喜怒哀乐,创作贴近当代生活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挖掘地域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以当代的审美,讲述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本土故事,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从2023年成功上演的现代戏《家住小清河》,能看出莱芜梆子如何迅速抓住创作机遇,为自身注入新活力。

  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团长陈胜平回忆,济莱区划调整后,莱芜梆子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一是得益于济南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创作资源增多,可讲的故事更加多元;二是莱芜梆子覆盖的受众群体显著扩大。“基于此,中心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深入百姓生活,迅速创排推出首个‘济南故事’——《家住小清河》。”

  该剧讲述了许航河一家在小清河航运辉煌、断流、停运、复航过程中的种种际遇,展现出一幅具有生活气息、地方特质的温情画卷,让观众感受到了小清河的时代变迁、两岸百姓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以及小清河复航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在创排中,这部戏加大了投入力度,力邀创作名家,会聚剧团最强表演阵容。成功登上舞台后,该剧吸引了大量的济南观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莱芜梆子的艺术魅力。

  “山里的汉子无孬种,铁打的筋骨又怕谁。小鬼子胆敢祸害咱,管教他,脑浆迸裂化成灰!”2022年首演并获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的《烽火绝恋》,取材于莱芜本地红色报人方正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抗战时期一对新婚夫妻毅然加入“敢死队”,一起为民族大义赴死的感人故事。作品巧妙融入莱芜冶铁文化、民俗文化,以地方戏的独特魅力,生动展现山东人的家国情怀。

  陈胜平称,莱芜梆子大戏,有的通过小人物、小家庭的故事,展现真挚感人的家国情怀,有的则聚焦地域人文历史,传递时代正能量。“只有植根山东这片沃土展开创作,才能让莱芜梆子焕发新生命力。”

  以大戏促发展, 助推人才培养和剧种传播

  除了精心编排优质大戏,自2020年以来,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创作了6个小戏,成功恢复了《凤冠梦》《陈三两》《屠夫状元》《回龙传》《杨八姐游春》《喜脉案》等14部经典剧目,并移植了《孙安动本》等多部其他剧种剧目。每年恢复和移植剧目稳定在两三部。在剧种保护上,莱芜梆子做到了复排经典与新创剧目“两手抓”。

  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小戏、原创大剧,以及恢复的传统经典剧目,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看戏需求,更发挥了“以戏促培”的重要作用,有效完善了人才结构,推动了莱芜梆子艺术的薪火相传。莱芜梆子“李长生艺术名家工作室”人才培养项目,已陆续完成《屠夫状元》《鱼篮记》《两狼山》《秋江》等经典剧目的专场演出。这些大戏的创排,为年轻演员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以《秋江》为例,该剧均由莱芜梆子学员担纲,参演演员平均年龄仅21岁。女主角“陈妙常”由魏欣怡、魏俊杰、李鲁豫三位学员轮流演绎,使更多青年力量崭露头角。《循吏范希正》一剧,从主演到司鼓、主弦,均由年轻演员担任。

  不断创排大戏,成功带动了莱芜梆子的人才培养,现已实现“老、中、青、学”四代演员协调发展,同在舞台上演大戏的局面;创排大戏中,更多编剧、作曲、舞美、灯光等创作型人才也不断涌现。

  目前,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已拥有各类题材大戏六七十部。这些大戏在莱芜梆子演艺剧场的周末常态化演出中轮番上演,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看戏需求。在送戏下乡的演出中,一天演出三场,连续演出十多天,剧目不重复,深受百姓的欢迎。(记者 师文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