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10月21日,“数智引领·阅享生活”2025年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交流活动暨无感借阅闭环系统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近年来,济南将“泉城书房”建设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已建成近70家泉城书房,年均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构建起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的阅读服务网络。这些嵌入城市肌理的文化空间,成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文化民生无小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济南市近两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传承历史文脉、展示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如何让书房发挥实效?济南市过去几年进行持续探索。作为山东较早启动书房建设的城市,济南市在后期兴起的书房建设潮中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地方实际有条不紊地探索合理建设运营模式,并始终将书房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事项。
泉城书房建设始于2018年,启动之初便确立了“打造15分钟阅读圈、构建全民共享文化空间”的核心目标。其凭借在文化惠民领域的突出价值,2019年至2025年连续7年被写入《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列入“为民办实事”民生事项,成为济南市文化建设的“硬指标”与“民心工程”。作为济南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神经末梢”与“毛细血管”,泉城书房为涵养泉城文化软实力、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硬支撑”,也让公共图书馆成为更多人的“精神栖息地”。
灯光摇曳的白色幕布之后,惟妙惟肖的皮影角色如何在新时代跃动得更鲜活?
过去几年,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济南皮影戏的保护单位,聚焦济南皮影戏的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项目传承发展历史,支持恢复重建“向群皮影社”品牌,指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探索“皮影+”与“+皮影”双向融合发展路径,推动皮影艺术与旅游、文创、科技、商业、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起集文艺演出、研学旅游、文创开发、数字呈现与跨界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活化模式。
10月20日,在潍坊市举办的2025年画传承发展大会暨“非遗进街区”活动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33个非遗IP应用案例。由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济南皮影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综合性非遗活化标识:济南皮影戏IP”入选省级案例,展现出济南市在推动非遗“两创”和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成效。
重视本地文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济南市没有忘记与偏远山区进行文化协作的重任。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儿童剧《我的麦哲伦海峡》,继云南站、四川站巡演收获热烈反响后,于10月18日至26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贵阳市开启贵州站巡演。此次巡演延续“剧场+校园”模式,共演出8场,既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县域校园,也登陆省会剧场,让“以戏剧陪伴成长”的理念在黔贵大地持续传递温暖力量。
在贵州一些地方,演出条件不可谓不艰苦,但是看到孩子们的反应和收获,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的演职员觉得值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赵中阳介绍,丹寨县第三中学的孩子,多数是人生头一回现场看儿童剧。
对于本地文化资源的呵护,也让济南市得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10月24日,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开幕。论坛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现场发布《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15城》报告,济南成功入选,与重庆、杭州等共同站上全国国际旅游发展的前沿舞台。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认为,济南文旅的核心根植于其独一无二的泉水文化与历史底蕴,而今年的一系列创新实践,让文化符号成功转化为国际旅游产品。10月开放的鹊华中新园,作为全国首个中新合作温室花园探游馆,将新加坡鱼尾狮地标与济南泉水、黄河元素相融,14米高室内瀑布与热带绿植营造出“双城共鸣”场景,国庆中秋假期前3天,客流便接近10万人次。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济南摄制的《2025中秋诗会·月映泉城》播出,超然楼、大明湖、明水古城等场景入镜,相关话题引发全网热议。“2025中秋诗会月映泉城”“李清照几百年前就是高能量女性”等话题,让“济南”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董宇辉团队“与辉同行”走进明水古城、灵岩寺等景区,也形成传播热潮。(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