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烟台市:发力“舌尖上的经济”

  金秋十月,“好客山东·八‘鲜’过海”山东海鲜美食争霸赛拉开帷幕。来自全省16地市的大厨以烟台海参、鲍鱼、斑石鲷等海珍为料,上演巅峰厨艺对决;八仙卡通形象穿梭其间,非遗表演与免费海鲜汤品鉴相映成趣,这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盛宴,正是烟台以海鲜美食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作为“中国鲁菜之都”与“中国深远海养殖之都”,烟台坐拥1071公里海岸线与1300亿元规模的渔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文旅融合筑牢根基。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99万吨,海水养殖产量占比超七成,斑石鲷人工繁育、“贝—藻—参”立体养殖等技术创新,让曾经稀缺的海珍端上寻常餐桌,更成为文旅消费的核心吸引力。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烟台黄渤海新区重点商圈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30%,鲅鱼饺子、海鲜焖子等特色美食成为游客热门“打卡”项目。

  政策赋能下,烟台正构建“海鲜+文旅”的全链条发展体系。烟台市通过挖掘胶东饮食文化、打造沉浸式就餐场景、制定餐饮改造扶持政策等举措,推动美食与文化深度绑定。全市已建成多个特色美食街区,朝阳街、所城里等历史街区化身“夜间经济+鲁菜文化”示范点,非遗展示与轻食业态交融,让游客在品味海鲜的同时触摸城市记忆。南洪街、烟大小吃街等网红街区年接待客流超千万,400余家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品牌IP化与标准化建设为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烟台创新推出“参鲜鲜”“鲍美美”卡通形象,开发盲盒、预制菜礼盒等“鲁菜手造”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掀起传播热潮;成立全国首个鲁菜文化与产业标准化研究院,制定60余项鲁菜标准,让海鲜美味有章可循。在国际化布局上,烟台借助入境免签政策,推出多语种鲁菜宣传手册,邀请国外网红达人体验采风,推动鲍鱼等产品48小时直达日韩高端市场,让“烟台鲜味”走向世界。

  从养殖端到消费端,从单一美食到业态融合,烟台正持续拓展海鲜文旅的边界。蓬莱区打造“神仙生活蓬莱湾”夜间消费IP,3处滨海夜市日均吸引客流2万人次,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69亿元;海和集团、东宇海珍品等企业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鲜炖海参、海参肽化妆品等创新产品,让海珍价值从餐桌延伸至健康、美妆领域。

  “以鲜为媒,以文塑旅,烟台正让每一口海鲜都成为文旅消费的入口。”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美食+场景+IP”融合模式,让这座滨海城市的“鲜美经济”释放更大发展动能。

  作为胶东半岛的龙头旅游城市,烟台市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近代工业发展进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去年以来,烟台市放大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的工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等发展优势,发力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模式多样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旨在擦亮“烟工百年 品重匠心”工业旅游特色品牌,提升“仙境海岸 品重烟台”城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国庆假期,胶东醴泉啤酒工厂的老厂房迎来大批年轻游客“打卡”。“头一次听说烟台啤酒的牌子,既然靠近大海,啤酒一定口味不错。”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游客方晓丽介绍,国庆节和朋友来到烟台市自驾游,发现烟台市除了大海之外,工业遗产特别多,拍照也容易“出片”。

  1920年,中国最早由民族资本创办的啤酒企业——胶东醴泉啤酒工厂在烟台市虎岩泉一旁创立,得益于创始人王益斋的前瞻性目光,胶东醴泉啤酒工厂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国产大麦酿造啤酒的生产厂家、第一家用自行分离培养酵母生产啤酒的企业,结束了酵母和大麦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如今,老厂址已经改造为烟台啤酒博物馆,收集展示烟台啤酒早期的生产设备、商标、地契等文史资料和物件。同时,在“精酿啤酒+手工”传统制作工坊里,游客能够在专业酿酒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个性化啤酒。

  今年以来,当地鼓励旅行社增加工业旅游专项或组合线路,积极承接工业研学实践服务,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支持工业企业深化与旅行社合作,组织大型旅游团队开展工业旅游,对于拉动企业消费起到有效助力作用。(旅宣)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