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当1300名身着统一服饰的“舞者”在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列队,伴随着《再唱山歌给党听》的旋律翩然起舞,这场济南秋日里的群众文化盛景,缓缓揭开了“泉民大舞台”深耕群众文化的生动篇章。
这个以“泉”为名,“全民”参与的文化IP,凭借其创新性、突破性,成为文化联结民生,以创新激活基层的标志性符号。
直达基层,四级联动打通服务末梢
“泉民大舞台”是济南市精心培育打造的标志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旨在通过积极发挥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效应,有效整合各级文化资源并直达基层。
该品牌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为模式,建立供需资源库,实现“百姓点单”式精准服务,组建一支8400人的文艺骨干队伍提供人才支撑,系统整合“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文旅融合活动等各类群文资源,激发基层的文化内生动力,构建多业态联动、可持续发展的群文生态。截至目前,“泉民大舞台”累计开展公益演出850余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超700万人次,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的群众文化新生态,实现了文化资源集约、群众活动集成与品牌效益集聚的显著成效。

“泉民大舞台”的首个创新,是打破传统文化活动的层级壁垒,构建起“四级联动”机制。以往,各级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处于“自发组织”“各自为营”的状态,缺乏联动性与统一性;如今,通过“泉民大舞台品牌”,重新界定市、区县、街镇、社区(村)的职能边界,形成“市级指导、区县组织、街道落实、村社响应”的闭环——市级文化馆派专业舞者牵头培训,区县承接后向街镇骨干传导技艺,街镇再将舞蹈技巧、活动组织方法送到社区与乡村。
这种模式不仅让分散的广场舞队伍、文艺爱好者被“串联”成有机整体,更让专业指导、活动资源越过层级限制,直抵基层群众身边,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为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筑牢了组织根基。
双向共赢,人才选拔激活民众热情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各类文艺活动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无法忽视的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基层文艺骨干缺少展示的平台、项目资金利用与开发效果不成正比等。

对此,“泉民大舞台”创新推出人才队伍选拔方式,旨在推动政府节约与群众参与的双赢。主动对接基层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比赛、合唱活动,将其纳入“泉民大舞台”品牌体系,所有参与者自愿加入、零费用参与,既缓解“用人”“请人”高成本困境,还能为广大爱好文艺的基层群众提供展示舞台,大大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市民从“观众”变成“主角”,基层文艺热情被点燃;政府无需额外投入资金招募人员,仅通过整合民间力量,就组建起一支涵盖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的文艺骨干队伍……这种“群众主动参与、政府整合资源”的模式,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真正“主理人”。
串珠成链,品牌打造激活聚合效益
事实上,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比如:“文化活动办了不少,群众真正喜欢的没几个。”为破解这类困境,“泉民大舞台”在资源供给方面进行创新,让群众文化活动“供给和需求高度统一”。比如,为各区县分发“群文活动供给表”与“群文活动需求表”。前者统计区县全年可提供的活动、人员、场地等资源,形成“供给库”;后者面向区、县、社区、乡村征求群众喜好,汇总成“需求库”。
两张清单对比后找到“最大同心圆”:群众想要广场舞培训,就组织专业指导;社区需要合唱比赛,就搭建展示舞台。这种“按需供给”的模式,告别了传统“政府送什么、群众接什么”的被动局面,让每一场文化活动都贴近民生、符合民心,真正做到了“百姓点单,政府买单”。
从“各自为战”到“聚合发力”,“泉民大舞台”品牌打造放大了活动效益。
此外,过去,群众文艺活动常因缺乏统一纽带而分散发力。“泉民大舞台”则通过品牌打造机制,将这些活动串珠成链,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聚合效益。
在济南,所有面向群众的文化活动,均可统一冠以“泉民大舞台”之名。无论是乡村的“村晚”,还是社区的广场舞比赛,都纳入这一品牌体系。这种整合不仅让分散的文化资源形成合力,更让群众形成“想参与文艺活动,就找泉民大舞台”的共识,逐步构建起“有主题、有活动、可参与”的日常文化生态。

从社区海选到千人同舞,从“四级联动”到“精准点单”,从“文化惠民”到“文化育民”,“泉民大舞台”以其持续的创新实践,让文化艺术真正走出场馆、融入生活。在这个百姓自主的舞台上,没有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只有热爱文化的纯粹初心;没有年龄与身份的差异,只有参与创造的由衷快乐。如今,“泉民大舞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泉城文明使者”。它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底蕴中走来,带着“全民参与”的初心,以创新为支撑,让文化之泉浸润每一个角落,让更多泉城市民在参与中感受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的精神力量。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