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10月13日,由中国作协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淄博举行。这次会议聚焦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文艺形态的“人民性”特征,探讨了文艺与生活、技术的深度融合等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
“新大众文艺”,概括而言,指的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变革,由人民大众担当主体、主创、主角,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和新工具,突破传统文艺生产传播流程,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共创共享的新型文艺形态。在这个从创作到反馈都不同于以往的新文艺生态系统中,普罗大众不再只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一文艺新生态,在人文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上,正在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它既是对山东质朴厚重的现实主义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在数字时代语境下对齐鲁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东的文艺创作一向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基因。从《诗经》里的“齐风”和“鲁颂”开始,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精神就一直流淌在众多文艺作品中。上世纪80年代,《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等影视剧,以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艺术表达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连续三年摘得全国大奖,树立了“鲁剧”的现实主义品牌和良好口碑。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闯关东》《父母爱情》《生万物》等影视佳作,以及《经山海》《中国农民》《极顶》《大河赤子》《大海风》等优秀文学作品,延续了“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不仅深受群众喜爱,也形成了山东文艺工作者接力传承的优良传统和显著标签。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为山东文艺的“大众化”增添了新的动力,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在于其“人民性”,这不仅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艺创作,更是人民群众表达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在山东,一个个普通人正借助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等新兴文艺形态,满腔热情地投身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文艺”现象。沂蒙老区的田间诗人吕玉霞(网名“沂蒙二姐”),一边挥锄耕种,一边记录生活,她用短视频讲述乡村振兴的日常,把新时代的沂蒙精神与现代传播手段巧妙结合;济南市解放路街道社区志愿者创作的反映市井生活、调解邻里矛盾的短剧,既有效地助力了基层社会治理,也展现了新时代山东人的精神风貌。这些从民间生长出来的作品,真实映照着老百姓的愿望和情感,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生动体现。
新大众文艺实践注重技术赋能和内容创新并重。随着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融入创作流程,在网络文学、数字非遗、短视频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由非专业创作者产出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淄博市博山区的陶瓷艺人通过直播,展示非遗制作技艺,推动传统工艺“触网出圈”;刚毕业不久的青岛大学生,利用AI技术,创作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网络动漫,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接。同时,政府和媒体机构也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网络文艺品牌,如“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新媒体作品征集、山东省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好网民,在山东”作品征集、“山东邂逅美”主题摄影大赛等,引导新大众文艺作品的创作走向组织化、主题化、精品化,不断提升内容品质。
山东也是网络文学领域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共有正式会员275人,全省活跃作家近700人,其中50多人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类型融合小说《十日终焉》的抖音话题播放量达到54亿次,IP开发涵盖动漫、影视,实体书销量破200万册。作家于鹏程(网名“风御九秋”)的灵异探险小说《残袍》成功“出海”,成为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山东网络作家还普遍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核,正如作家杜珏璞(网名“杀虫队队员”)所言,网络小说虽然是以网络为媒介,但归根结底还是“文”。这种对内容质量的坚守,使得山东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素人写作”的兴起,进一步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北漂”女骑手王晚(山东聊城人)创作的非虚构作品《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通过大量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外卖骑手这个群体的日常——如何应对淡季和高峰,在哪里吃饭、上厕所,等等。这种“平视世界”的视角,提供了鲜活而真实的生命经验。正如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所说,“素人写作”或许在技巧上还比较粗糙,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真实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与思考。这种源自生活现场的“一手”经验,有着独特而强大的力量。
微短剧也展现了强大的传播力,尤其是在文化“出海”方面扮演了“轻骑兵”的角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认为,微短剧依托民间的创作根基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群众文艺的属性,创作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它的大众化叙事特质,这是来自人民、也是为人民的创作,是新大众文艺极具代表性的视听文化产业。总部位于青岛的古麦嘉禾等文化企业,开拓出了一条独特的“剧情”赛道,打造出多款播放量上亿的爆款作品,在帮助“素人”圆梦的同时,也展现了民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活力和开阔视野。
文化的繁荣,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上。山东在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文化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两个例子就足以证明——“村歌嘹亮·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创作征集展演”活动,为全省农民群众搭建舞台,展示了山东村歌创作的优秀成果、广大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崭新风貌,在齐鲁大地上掀起了“村歌嘹亮”的热潮;“村村幸福照”活动组织摄影师和志愿者,每年从腊月初八到次年二月二期间,免费为农村家庭拍摄全家福,用镜头定格农人的欢笑与幸福,目前已经走进了近万个行政村。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主体性。
今天山东大地上的新大众文艺实践,正是古老的齐鲁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的新生机。从田间地头拍摄的视频短剧,到网络世界传播的齐鲁故事,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创作,到草根百姓的踊跃参与,山东文化正在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生动图景。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和激发深藏于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文化就能真正“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为新时代书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篇章。(作者 刘仲国)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