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这些山东文物,记录了秦朝一统天下的壮阔历程

  公元前221年,秦军挥师东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六国归一的号角响彻华夏。作为齐国故地、秦代东方重镇的山东,留存着许多秦代珍贵文物。那些镌刻诏书的度量衡器、摩崖屹立的秦代刻石、缄封文书的官员封泥,如同散落的历史拼图,串联起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壮阔进程,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脉络。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两千多年前,这份诏令被铸刻在各类标准器上,传遍“舟舆所载,日月所照”之地,将商鞅变法后在秦国推行百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广至原六国疆域的每个角落。

  山东博物馆的秦诏陶量,1963年出土于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这尊夹砂灰陶质地的量器,通高12.3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19.5厘米。作为测量粮食的工具,这件陶量的容量为五升,即半斗。陶量腹壁外,那则“廿六年”篆书诏文清晰可辨,笔势匀净流畅。

秦诏陶量

  烟台市博物馆的秦嵌铜诏板铁权,呈半球形,平底圆顶,顶部设有半环形鼻,便于悬挂使用,重达32.5公斤。铁权一侧镶嵌着一块长方形铜诏版,长11.08厘米,最宽处8.5厘米,阴刻的“廿六年”篆书诏文笔划方折、大小错落,虽有个别字迹残缺,但大部分清晰可辨。1972年,它在文登被村民发现。权即古代的秤锤,相当于今天的砝码,是衡器的核心部件。全国目前仅发现两件同类嵌铜诏板铁权,另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但重量不及此件。

  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登临山东的名山大川,每到一处,必“刊石勒铭”,颂秦功德。这些秦刻石,既是秦始皇宣示统治合法性的政治宣言,也是秦代“大一统”思想的重要载体。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东巡的首块刻石。藏于邹城博物馆的峄山刻石元代摹刻碑,通高1.95米,宽、厚皆0.48米,四面刻字,三面为正文,一面为楷书跋文。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登临峄山后,始皇帝命丞相李斯撰文并书写,将其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六国的功绩镌刻于石上。十年后,秦二世东巡时,又在碑石另一面刻上二世诏文,“以彰先帝成功盛德焉”。

  秦代原碑在北魏时期遭遇厄运。由于李斯小篆被誉为“书法之宗”,碑石虽已倒地,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当地官民疲于应付,竟将碑石纵火焚毁,导致碑文残缺不全。唐代时,有人依据留存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可惜木板后来遗失。宋元祐八年(1093年),邹县县令张文仲偶然得到北海王君收藏的秦峄山碑旧本,于是让工匠摹刻于县署门前,让这一珍贵文献重现天日。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邹县县尹宋德见碑文残缺,担心日久湮没,再次组织工匠重新砻石摹刻,这就是今天邹城博物馆这块石碑的来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完成峄山刻石后,率群臣登临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登岱顶、告天神;禅梁甫、祭地祇,以沟通天地,祈求国泰民安。封禅之后,李斯奉命撰写铭文,刻于泰山之巅的摩崖之上,这便是泰山刻石的前半部分。铭文共144字,主要叙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功绩,以及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申明法令、加强管控的治国举措。

  十年后,秦二世东巡泰山,效仿始皇,在原刻石旁补刻诏书,记录了李斯随同出巡、请求刻诏的经过,这便是泰山刻石的后半部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泰山刻石原碑已残缺严重,残石仅存十个字,收藏于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

泰山刻石原碑

  在青岛西海岸,琅琊台遗址静静矗立,这里曾留存着琅琊刻石。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三次登临琅琊台,其中公元前219年的东巡最为隆重。他在此修筑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这便是琅琊刻石的源头。

  琅琊刻石的前半部分记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后半部分则为秦二世补刻的诏书及从臣姓名。如今,原刻石已损毁严重,所存残石为秦二世补刻部分,残存13行87字,字迹模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不过,仅凭这些残存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大秦帝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的雄浑气魄。

  封泥又称泥封,是古人在竹简、木牍等文书上加盖玺印后形成的泥块,主要用于保密和凭信,一旦封泥破损,便说明文书已被私自拆阅。20世纪30年代,淄博临淄曾发现两枚秦代封泥,上面均刻有“临朐丞印”四字。“丞”是古代县级行政机构的官职,为县令之辅佐,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主要负责文书处理、仓库管理、监狱监管等事务。从现存封泥实物来看,“丞印”远多于“令印”,这是因为按照“丞署文书”的要求,县级行政文书多由县丞拟定、签署并封存。

  “临朐”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历代文献均记载临朐为西汉建县。而两枚封泥的出土,将临朐的建县时间提前了一个朝代,证明秦灭齐后,就已在临朐设立县级行政机构。

  除“临朐丞印”外,全国范围内还发现了“济北太守”“即墨太守”“琅琊司空”“临淄城邑”“狄城之印”等与齐国故地相关的秦代封泥。这些封泥上的地名,印证了秦代“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行政制度在东方的全面推行。小小的封泥如同秦代官僚体系的“指纹”,记录着帝国行政运转的轨迹。每一枚封泥的背后,都可能对应着一份来自咸阳的诏令、一次地方的政务申报、一场赋税的征收核算,见证着大一统王朝高效的行政执行力。(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