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学使命在肩、大有可为——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尼山传千载,岱海连世界。在这个金风送爽、青山苍翠的多彩之秋,9月26日上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尼山世界文学论坛在尼山脚下成功举办。本届尼山世界文学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联(作协)承办。主题是“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文化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彦,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优素福·胡什克,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吕红,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法国国际哲学学院通信院士、法国索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任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姜丹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等8位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先后作主旨发言。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济宁市政协副主席展鑫,以及省内外作家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论坛。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致辞中指出,在孔子诞辰2574周年这样一个“万乐备,百礼暨”的盛大节日里,我们在尼山脚下相聚,以“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举办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文学论坛。这是一次向往圣先贤致敬、赓续中华文脉的大会,也是一次聚焦时代议题、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大会。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向着人类共同向往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形式和手段,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特色、精神和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以文学高质量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迫切要求,习近平主席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理念,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了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新方案,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文学使命在肩、大有可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在题为《文学、文化、文明与人类命运的走向》的发言中,从“文学、文化、文明”的视角思考人类命运的走向,呼吁当代文化与中国文学工作者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遵循艺术规律、创新艺术表达的同时,主动适应新时代文艺精神的需求,积极回应时代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用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字给予读者以精神慰藉,展现昂扬奋进的新时代风貌,为国家写诗,为民族树碑,为人民立传。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彦教授在题为《铢必离的涵义:国际友人与中国社会的内在联系》的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写作《兰台遗卷》全力打捞中外交流史上诸多被忽略遗漏的珍贵史料的亲身经历,着意彰明《圣经》关于铢必离的设定、中国古代“不患贫、患不均”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对全人类自由解放追求之中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特别强调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文明互鉴,地球上全体人民必须摈弃偏见、面对事物本质,携手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优素福·胡什克在题为《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当今世界的新挑战》的发言中,阐述了宽容、对多样性和和平共处的尊重、对基本人权的维护和尊重、正义与和平等重要的人类价值观,指出这些价值观正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强调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能力,各国唯有勠力同心,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才能制定战略和行动计划,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平和健康的世界。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吕红在题为《善用智慧兼容并蓄 促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办好《红杉树》杂志在美国传播华人文学的动人实践,展现了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广大华文作家融合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从不同的地域出发,寻找共有的精神归宿的可贵探索。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生态文学实践》的发言中,结合对张炜等作家作品的分析,着意提倡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生态文学要持续发展,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应具有整体性的生态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应当科学理解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生态保护实践应当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协调;三是应该具有一种扎根本土文化的多元互动的国际性视野,如此才能实现生态文学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艺术创新的突破。

  法国国际哲学学院通信院士、法国索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任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姜丹丹在题为《从共生的伦理到文化间对话》的发言中,细致分析在法国当代学者朱利安与中国先秦思想家庄子之间深刻的“文化间对话”,认为朱利安从《庄子》思想中,创造性地吸收了诞生与呼吸的哲学,进一步为突破意识、意向性哲学思维寻找出新的补充可能性,从而引向一种真正对话(在相遇、穿梭之中实现),确保两种不同文化,如同两个活生生生命体,从“活力”的调养、维系到有机的共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晓明教授在题为《是否有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的视频发言中,提出百年中国文学应是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作为这一判断的参照性对标的,是作为关于文化的叙事的西方文学。西方现代以来的文学是以个人与神学为基础的文化范畴内的文学,因而归属于关于文化的文学,而百年中国文学在现实主义占据主导的语境与史传传统的影响下,其叙事内容必然指向民族国家的大事要事,它终究是关乎文明的大叙事。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张炜为代表的作家的历史叙事,深刻地彰明了当代中国叙事文学与我们的文明的关系。这些作家回到自己的真实的故乡,在故乡的边界上眺望我们文明的源头和迄今为止的命运,以各自的特色与高度,说明了百年中国文学具有起源性的历史、它的历程与巅峰。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教授的发言题为《对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关系的一点思考》。他认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学上首先要意识到文学审美具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发生、发展逻辑,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文学交流是平等的,不受经济地位和国力强弱所影响。承认文学审美的独特性、差异性,是建构当今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作家创作个性的一个出发点。文学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方式、传递方式和理想方式,它的独特性将会让人们意识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彼此的个性的同时,那种相互交流和彼此之间的互学互鉴,是丰富我们今天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大家一致认为,尼山世界文学论坛为中国文学家与世界文学家搭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突显了文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对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