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耕织图》主题展,看古代农业生活细节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晋书》记载:“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在古人眼中,牛郎星与牲畜有关,织女星则代表纺织,还是瓜果麦豆等农作物的保护神。入秋后看到这两颗星,就意味着畜牧业即将收获,女子也开始拿起纺锤纺线织布、准备寒衣了。

  近日,在孔子博物馆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上,举办了《耕织图》主题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各种版本的《耕织图》20余种120多件,包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刻本、清乾隆年间黄履昊刊蓝墨套印巾箱本、民国涉园影印本等,以及刊行于英国、日本的临摹本、翻刻本。《耕织图》系列题材的展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富足安宁的美好情景,是中国农业社会劝课农桑、重农尚农理念的体现,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康熙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刻本,纵45.7厘米,横35.2厘米。

  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见到江南士子进献的诸多书籍,其中有陈旉《农书》、秦观《蚕书》、楼璹《耕织图诗》等,康熙皇帝读后认为“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拳拳于此至深且切也。”遂命宫廷画家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并御制序文,每图御制诗文一首,钤有“佩文斋”“渊鑑斋”“康熙宸翰”“保合太和”印。

  《康熙御制耕织图》共计四十六幅,画作内容详尽、完备,准确地呈现了古时农业生活的过程和细节。耕图依次名为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春碓、簏、簸扬、砻、入仓、祭神;织图依次名为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蔟、炙箔、下蔟、择茧、窖茧、练丝、蚕蛾、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画面内容写实,每幅作品都有配诗,诗画合一。

  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我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反映原始农业的岩画出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物、两汉画像石、魏晋墓室壁画、敦煌石窟壁画等均有大量关于农耕、种桑、蚕织的图像,但这些图像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耕织图,系统成套的农桑图像资料始于南宋楼璹。楼璹以南宋江南地区的耕织生活为蓝本,采用绘图的形式翔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生活,画风清新写实,而且因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富足安宁的美好情景,本身自带强烈的“以农为本,丰衣足食”的宣传意味,深获南宋统治阶级的欣赏与重视。

  以此为滥觞,自南宋至清700余年间,各种版本的《耕织图》层出不穷,木刻本、绘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于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亦有多种临摹本、翻刻本珍藏,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张晓文)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