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月13日,曲阜“孔庙三碑”、东晋王献之《洛神赋》、西晋陆机《平复帖》等,亮相央视《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节目。“孔庙三碑”体现着儒家思想的深度、书写者的温度、凿刻的力度以及时间所赐予的苍茫维度,以“载孔庙青史,传汉隶风姿”惊艳了时光。
曲阜孔庙是继西安碑林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碑林。2022年,90方碑刻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孔庙三碑”极具代表性,被历代金石家、书法家奉为汉隶圭臬,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拓片
“孔庙三碑”是指《乙瑛碑》《礼器碑》和《史晨碑》,它们诞生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当时,全国掀起一场尊崇孔子的热潮。短短十几年里,皇帝下诏,国相祀庙,设立守庙官吏,增置礼器,多次修缮孔宅、孔庙,对孔子的尊崇达到了新高峰。“孔庙三碑”就与此相关。
《乙瑛碑》立于桓帝永兴元年(153年)。乙瑛、平二人先后担任鲁相,乙瑛注意到“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便向朝廷上书,请求设置“守庙百石卒史”一职。奏书后来获得批准,但皇帝诏书下来时,乙瑛已经卸任。继任者平根据诏书要求,主持遴选孔龢当了第一任百石卒史。
汉代官职品级以石为单位,共十七等,最高为万石,最低为百石。百石卒史职位不高,但从此孔庙有了专职的守庙官。孔庙的管理,由孔氏家族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影响深远。
《礼器碑》立于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此时,鲁相名叫韩敕,字叔节,时人尊称韩明府。他免除了孔子舅族颜氏、妻族亓官氏两族的徭役,“造立礼器”,“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他收集整理古乐谱,添置乐器、酒器、祭器,让孔庙礼器更为完备。此外,还主持疏通修整了孔庙的排污设施,引流水入庙,实现环境提升。
此碑原存于孔庙同文门,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是国内现存最好的汉碑之一。
《史晨碑》立于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史晨,字伯时,于建宁元年(168年)出任鲁相。《史晨碑》前后两面皆有碑文,前碑碑文是史晨、长史李谦奏请祭祀孔子的奏章。据碑文所述,到任后,史晨拿出自己的俸禄祭拜孔子,为实现祭祀常态化,他上书奏请,建议“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共烟祀”。史晨的上书获准,从此,曲阜孔庙得以享受国家春秋二祭,并由朝廷承担所需费用,其标准等同于社稷神明祭祀。
后碑的时间更早些,刻于建宁元年(168年)四月,记述史晨到任后,在孔庙祭拜孔子并保护孔子遗迹的事迹。据碑文记载,史晨在孔庙举行春飨之礼时,有907人观礼,声势浩大。他会同部史、县吏,对孔庙进行了维修。考虑到夫子洞、颜母井地处偏僻,为方便百姓,于昌平亭“下立会市”。他让人整修两地间道路,并为孔子墓、颜母舍及伯禽墓等设置守吏。
“孔庙三碑”的碑刻时间,前后相隔13年。1800多年来,三碑传承有序,历史著录繁多,并且一直在孔庙有效管辖范围内。原碑保存、发现记录、学术著录“三位一体”,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示范意义。
隶书由秦篆演变而来,汉代碑刻隶书是隶书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巅峰之作,正是“孔庙三碑”。这也是三碑登上《中国书法大会》的关键所在。
艺术风格上,三碑各具特色。《乙瑛碑》刚柔并济、古朴浑厚,呈现出庙堂气度,被推崇为“汉隶标准范本”,是汉隶入门学习的经典。《礼器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在严谨整肃的汉隶书风中一枝独秀,被视为“汉隶极则”,至今常见于书法艺考中。《史晨碑》笔法丰腴圆劲、结字工整紧密、章法匀整有序,尽显汉碑成熟风范。
翰墨灵韵,斯文在兹。孔庙威严、神圣,陈列在孔庙里的书法碑刻作品,与之融为一体。一眼望去赏心悦目,庄重、整齐、大方,体现官家威仪,这是“孔庙三碑”的共同特点。儒家中庸之道,以及书法中和之美,都能在三碑里找到。
作为汉隶教科书,“孔庙三碑”备受历代书家推崇。“唐隶四大家”之首的韩择木,早期隶书即取法于《礼器碑》;清隶代表名家郑簠,受《史晨碑》影响颇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曲阜,淳厚古拙的《孔谦碑》、苍劲有力的《孔君墓碣》、精劲谨严的《孔彪碑》、雅伟端庄的《孔褒碑》等,也都是汉碑的典范之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羡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郑述祖夫子庙碑》等,同样各领风骚,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