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颜筋柳骨,从何而来?

坐姿一变,笔法千年,从执笔实验看隶楷之变——

低坐悬空时,小朋友们多采用三指执笔。

《张迁碑》,东汉,隶书成熟期作品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拓片)

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7月底,在山东博兴的两所幼儿园内,一场“去引导化”的科学实验悄然展开。90名学龄前儿童,在无任何执毛笔经验的前提下,先后以“低坐姿悬空执笔”和“高坐姿依托执笔”两种状态自由书写。这场实验的成果,于9月6日在“山东金石艺术大讲堂”上首次公布,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山东金石学会会长赖非、博兴县书协培训部主任孙长军联袂合作,以《谈隶书向楷书转化的关键因素》为题,从一场儿童实验出发,叩问一个千年命题: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隶书悄然演变为楷书?

  童手执笔,自然为法

  孙长军首先介绍了实验设计。为确保“真实性”与“客观性”,教师们对孩子们的执笔方式不做任何干预,仅提出两项基本书写要求:一是“中锋用笔”——毛笔需与书写面基本垂直;二是“护锋控压”——用锋不超过笔肚,笔尖不歪倒、不开叉、不炸毛。

  对毫无书写经验的孩子而言,这些术语过于抽象。于是,老师们将其转化为童趣语言:

  “想象毛笔是一棵小树苗,要站得直直的,不能歪倒。立正站好,写出来的线条才会像滑滑梯一样流畅!”

  “毛笔尖尖要像小猫咪的胡子一样整齐!蘸墨后,记得用砚台边轻轻‘舔一舔’,像给小猫梳胡子。写字时别让笔尖‘躺倒’或‘开叉’,乱了就再舔一舔,帮它整理好发型!”

  “毛笔也有‘小肚子’,就在笔头中间。压笔要像按小弹簧——压下去,弹起来,但千万别压过‘小肚子’!压太重,笔头会炸毛,字就不漂亮啦!”

  实验结果显示——

  低坐悬空执笔时:87人采用三指(单钩)法,3人采用四指(双钩)法;

  高坐依托执笔时:75人仍用三指法,15人转为四指法。

  “自然状态下,孩子们执笔数量最多的方式应当为最正确、最自然的执笔方式。正确的执笔方式不是书法家教给我们的,而是人们根据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外部环境,所采取的一种自然的握笔方式。”孙长军说。

  实验中另外一个关键发现是:同一批孩子,仅因坐姿从“低坐悬空”改为“高坐依托”,执笔方式就发生明显迁移——三指法仍为主流,但四指法比例上升。这表明,外部环境,如家具、坐姿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书写行为。

  这一现象,竟与中国书法史的演进轨迹惊人吻合。赖非指出,书法史是由众多书法人物、作品、事件、现象汇成的历史长河。对书法史的演化来讲,由陶文、大篆、小篆、隶书、魏书到楷书,这种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过程的完成不是上天的安排,也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念,而是靠书法、书写自身的规律来实现的。

  赖非说,尽管书写者是书法作品的生产者,是书法历史的创造者,但主体在其中并不是书法演变规律的控制者、主宰者。书法史有其自身的运动机制。过去,人们谈书写工具对书法风格的影响,大多只涉及“文房四宝”引起的书法变化,对家具与汉字字体及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则从未认识到,更没有发现家具对书写的制约与影响,及由家具变革引起的汉字字体的改变。事实上,这种作用不仅自始至终存在着,有时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性。

  笔法之变,坐姿不可忽略

  书写家具是怎样影响和制约汉字书法发展演变的呢?这要从汉字字体与书写技法的关系谈起。

  汉字字体与书写技法的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写出不同特征的笔画形态,并且还能以这一笔画形态的特征为典型标志形成一种新字体。

  赖非指出,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的典型笔画形态特征做标志。例如,挺直的笔画是甲骨文的标志,圆转的笔画是篆书的标志,波挑的笔画是隶书的标志,提按的笔画是楷书的标志。标志不同,字体就不同,字体的区别很大程度体现在标志上。

  作为标志的典型笔画形态特征,是用特定的笔法写出的。比如,隶书是用绞转笔法写成的,即用毛笔在书写面上弧线摆动,但并没有提按的笔法,它使毛笔运行的空间由“一维”增加到“二维”;楷书的提按笔画则是毛笔在书写面有了上下垂直的动作,即提按笔法,这使毛笔运行的空间由“二维”增加到“三维”。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人们的书写方法呢?回答是书写姿势。不同的书写姿势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执笔法、运笔法,产生不同的用力方向、角度和速度。

  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来进行书写,与书写材料有关,比如甲骨片、铸铜陶范、竹简、帛、纸等;与书写家具也有关,特别是跟组合的书写家具,如几与榻或桌与椅的关系更大。由于书写大都在几与榻、桌与椅上完成,组合的书写家具便决定了书者经常而习惯地采用某一种书写姿势,这一种书写姿势又直接制约着书写是用摆动的方法、绞转的方法,还是提按的方法。所以,必须研究书写家具,特别是成组的家具。

  赖非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相当发达,家具发展却很缓慢。一直到汉代,人们还是席地而坐,家具陈设也一如此前那样简易。汉代人的书写一般是坐在几案前完成的,但也有时候不用几案。当时书写的具体姿势与动作是什么样子,古代典籍中缺少相关的记载与描述。

  赖非援引考古发现佐证。

  上世纪50年代,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中,“主记史”与“主簿”对坐于榻上,主簿左手执牍,右手悬笔,砚墨置于地面——无案可凭,双臂悬空。

  上世纪60年代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年)青釉瓷俑,亦显示书吏跪坐前倾,左手执简,右手执笔,几案仅作置物之用——非书写支撑。

  这两件文物说明,至少到晋代,中原地区的人书写简牍时的姿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如现代人书写的架势那样,把简牍平放在几案上,躬下身去,左手按简,右手握笔,伏案而书。他们的几案仅仅是用来放置简牍和其他文具的。而且,有几则放,无几便放在地上,并不拘什么形式。

  高桌高椅,催生楷书革命

  “汉代有很多简牍都是戍边的军中文士们书写的。边塞屯兵的军营条件相当艰苦,帐中哪有那么多专门的器具摆设?所以,有几案也好,无几案也好,人们的书写照样按照左手执简、右手握笔的悬空姿势进行。”赖非说,即便有几案,书者跪坐在几案前,也只是身略前倾,但不会伏在几案上。

  这种一手执简、一手执笔的坐姿,毛笔在简上的书写动作只能是摆动的,或者是上下摆动,或者是左右摆动,但极少出现提按动作。因为提按书写的用力方向是垂直于书写面的,用两只悬空的手来做这一动作,就好像左手悬空执木板,右手悬空执铁锤,往木板上砸钉子一样,不仅用不上力,更难的是准确把握用力分寸。

  到魏晋时期,隶书时代行将结束。随着西域文化进入中原,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方便的高桌高座起居方式。从与西域交流的历史和路线,以及敦煌壁画资料来看,椅子及高坐垂足的习俗首先在西陲边疆一带流行。十六国时期的新疆、甘肃一带,桌子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从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来说,那里比内地更早地进入了家具变革的时代。对研究中国传统起居习俗的变革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们有了桌子、凳子,后来又有了大一点的纸,书写就可以把纸或简放在桌、案上,再不用像从前那样一手执简、一手执笔进行书写了。在桌(案)子上的书写,因人的生理作用,毛笔自然会被竖起来。由于毛笔是软的,运动时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平面上,于是提按的动作便自然而然地出现。

  “不要小看这一动作,它产生的笔法正是提按笔法,而提按笔法则是楷书的特征性笔法。提按笔法经常地出现,摆动的笔法就越来越少。摆动的笔法越来越少,横向的线条便越来越短。结果,隶书的横向结体也变成了方形结体,楷书就这样形成了。它宣告着隶书时代的结束。”赖非说。

  唐代的纸幅面还比较小,而且书写格式仍然还沿袭着传统的卷的形式。所以尽管当时流行的书桌幅面不宽,一般性书写也足够用了。唐代文化发达,文字的使用率极高,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之前,大量的佛经和儒家经典的流传全靠抄写,又来不得半点马虎,可以说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

  这时,书写者若像以前那样悬臂悬腕肯定是不行了,长时间地抄写迫使他们把臂肘放在桌子上,而桌椅的增高,又为这种书写姿势提供了可能。于是,楷书的笔画与结体才能进入精雕细琢的程序,以提按笔法为标志的典型笔画形态特征才会更加突出、鲜明,所以才会出现楷书书法的登峰造极。

  颜筋柳骨,由此而生。(记者 卢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