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小镇文旅经济为什么红火

  初秋时节,山东省乐陵市朱集镇的千年枣林丰收在望。枣农赵宝路的电动三轮车停在田间小路边,他正在观察今年枣树的长势。乐陵市是我国金丝小枣的核心产区,种植历史超过3000年,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枣树有1.02万株。

  赵宝路跟枣树打了一辈子交道,每天都要到枣林看一看。“闲不住。对象一大早去了镇上的农家乐帮忙,听说有外地旅行团订了七八桌中午饭。”他说,近几年镇上通过发展旅游业,让他“终于看到了这片枣林的未来”。

  千百年来,朱集镇百姓多靠种枣树、卖枣子为生,从年头忙到年尾,枣林的打理、枣子的收获与晾晒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少了青壮年劳动力,枣林的打理变得愈发吃力。守着金饭碗,还能要饭不成?乐陵市、朱集镇将目光转向文化旅游业。

  今年4月,位于朱集镇的乐陵影视城正式开放。随着《国色芳华》《唐探1900》等影视作品走红,作为拍摄地的乐陵影视城的旅游被带动起来。朱集镇让村民以闲置民居、废弃宅基地入股,在乐陵影视城周围建起一批高端旅游民宿,先后带动6个村建成民宿72套。接着,镇上串联特色民宿、影视道具、汉服体验等资源,引进换装旅拍服务、道具加工展示等项目,着力推进外景地建设,实现了从影视IP到文旅消费的转化。

  朱集镇党委书记臧国振告诉记者,朱集镇将抓好影视产业起势之机,立体开发千年枣林,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培育新兴场景,全力打造“农文影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游客在乐陵市朱集镇千年枣林吃长桌宴 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传统产业面临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乡镇怎么统筹文旅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并带动民众增收?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产业的可喜成果提供了新答案。

  今年夏天,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马庄村的石河漂流项目迎来大批游客。马庄村因“河”施策,大力发展旅游,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拓展运动、溯溪玩水、避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全长约6公里的漂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体验。

  游客大老远来到村里,漂流项目再好玩,仅此一项是不够的。五井镇在周边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开设文创体验商店。开车十几分钟,游客就能从马庄村到隐士村,后者出产的柿饼全省有名,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一到秋天就红成了一幅画。

  2024年以来,五井镇按照“连片规划、体系完善、品牌打造”的原则,以市场化经营乡村为策略,对相关村庄统筹规划,打造“八岐山下·金柿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探索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乡村变景区”的共同富裕新路径,带动全镇年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朱集镇、五井镇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山东有一批乡镇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生态的呵护,如今也都水到渠成吃上了“旅游饭”。

  邹城市城前镇文化底蕴厚重,因处于2800年前的古蓝陵城前方而得名。近年来,城前镇持续放大南、中、北三大片区特色,加速构建“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文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如今,城前镇的南部重点开展峡谷漂流提升工程,探索“漂流+”发展模式,招引开发多种水上游乐项目;中部以康王谷景区为核心,增设室内卡丁车竞技场、房车露营等消费业态,完善酒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北部全力支持“福特主题乐园”,旨在发展成为邹城市文旅产业新核心。

  围绕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山东在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山东已形成黄河民俗、运河文化、长城村落、滨海渔家、红色沂蒙5条乡村旅游带,培育了77个精品旅游小镇,打造旅游民宿集聚区86个。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文旅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在结对赋能、布局优化、业态创新等方面加力,比如以“艺术介入、美学升级、文化活化”为路径,整合艺术院校、乡建机构等力量,推出乡村美学生活新场景;实施乡土美食提升行动,探索开展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后备箱融合工程”,推进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推出一批“非遗在乡村”经典项目。(记者 苏锐)

中国金丝小枣之都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