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举办“好戏山东”山东省征集剧本推介交流活动,来自山东省内外的近20位编剧登上舞台,面对台下就座的全省文艺院团负责人和创作团队,讲述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剧本的立意以及在业内的看点。
来自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郑娇娇是剧本《末代状元》的作者。该剧本聚焦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日本人拉拢的事迹。郑娇娇说:“剧本中的‘末代状元’并非单指刘春霖,而是讲述在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面对民族危难做出的不同选择。”
来自山东省吕剧院的青年编剧彭莉媛带来了剧本《聊斋·叶生》。之所以写这个剧本,源于她在“知乎”网站发现的一条线索。“‘知乎’有一个帖子,大家对《聊斋志异》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进行投票,结果得票最高的就是《叶生》。”彭莉媛当即找出原文读了几遍,又跟参与投票的网友进行互动,才开始写《聊斋·叶生》。创作过程中,她利用假期和工作的机会,多次到淄博市采风,完善故事的叙事结构,并时刻叮嘱自己要将思想性放在首位。
“好戏山东”新创戏剧剧本征集活动今年6月启动。318部涵盖戏曲、话剧、音乐剧、杂技剧等门类的剧本投稿,远超预期的报名规模、门类覆盖度与参与热度。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5部“优秀剧本”与15部“入围剧本”脱颖而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芳认为,剧本是戏剧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剧本能够承载起时代的精神、民众的情感以及艺术的追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此次剧本征集活动,旨在牵住戏剧发展的“牛鼻子”。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尽管舞台呈现技术日新月异,灯光、舞美、音效等能够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剧本基础,一切将成为无本之木。”刘芳表示,只有拥有高质量的剧本,才能吸引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各方面的艺术人才会聚,共同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戏剧作品。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一活动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聚力打造“好戏山东”品牌的关键举措。“好戏山东”品牌自提出以来,便肩负着推动山东艺术创作攀峰、提升山东文化影响力的重任。近年来,山东在艺术创作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如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燕翼堂》、吕剧《一号村台》、话剧《孔子》、柳子戏《老青天》等,为“好戏山东”品牌奠定良好基础。对全省各级国有文艺院团而言,此次活动提供了交流与合作平台。各地能够在活动期间共享戏剧创作资源、交流创作经验、探索合作机遇,形成全省戏剧创作的合力。
滨州市吕剧院院长张凯说,不同地区的院团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合适的入选剧本进行排演。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地域壁垒,促进戏剧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推动全省戏剧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山东省征集剧本推介交流活动,也得到业内名家的认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孙海翔参与了征集剧本的评选工作。她指出,通过新剧本的创作,可以为戏曲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其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音乐剧、话剧等现代戏剧从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对山东本土故事、文化元素的挖掘,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好戏山东”山东省征集剧本推介交流活动也暴露出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剧本初筛阶段,评审专家发现一些剧本存在“题材撞车”“角度统一”问题。一些创作人员将目光聚焦革命题材,但是将故事矛盾简单化、英模人物脸谱化,甚至部分本子的故事套路出现抄袭现象。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好戏山东”山东省征集剧本推介交流活动搭建了剧本创作人员与院团之间的桥梁,这只是一个开始。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不定期组织专家论证会,将“听取意见”贯穿创作的全过程,力争本子扎实再下场排练。(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