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献给大地的颂歌——山东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综述

  舞剧《大河之洲》

  2025年1月7日,万福迎春—山东省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第十四届“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启动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自2014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山东文艺战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十一载时光荏苒,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走进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军营,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捕捉灵感、提炼主题,以文艺的方式记录时代、温暖人心。

  2023年至今,山东省文联进一步系统推进“深扎”机制,围绕“引导推动高质量文艺创作”这一中心,策划实施主题活动163项近万场,组织艺术家深入改革发展一线、走进百姓生活,推动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齐鲁风骨的优秀作品破土而出、芬芳满园。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山东广大文艺工作者深耕生活沃土,倾听人民心声,将炽热情感与坚实步履,凝练为一场题为“大地的回声——山东省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的深情呈现。这场即将在济南启幕的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汇聚,更是一曲写在齐鲁大地上的时代颂歌。

  扎根生活 文艺创作绽放时代光彩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山东文艺工作者多次踏上红色热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省文联组织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剪纸等艺术门类200位艺术家走进沂蒙,开展“沂蒙精神代代传”艺术作品创作,推出600余件主题系列作品。美术家创作的巨幅中国画《笔墨慰英魂——为马石山十勇士塑像》备受关注,创作团队多次深入胶东革命纪念场馆,走访英雄后人,收集整理大量珍贵史料。他们重走马石山突围路线,在实地感受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每一次站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看着那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听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述,我的内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主创人员之一、画家华杰动情地说。创作团队先后绘制50余张草图,对英雄人物的姿态、表情反复推敲,力求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突破。最终完成的创作,不仅再现了十勇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更传递出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山东文艺工作者展开了系统创作。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中,艺术家们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和胶济铁路开展深度采风,创作出一批展现齐鲁大地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精品力作。舞剧《大河之洲》创作团队多次深入黄河三角洲地区,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同吃同住,观察珍稀鸟类的栖息规律、记录湿地生态变化,将生态主题与现代舞语汇相融合,展现出大河安澜绿色生态的时代画卷。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曲艺工作者创作新编山东快书《兵法颂》。“我们要让古老的兵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山东省曲协主席慈建国表示。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滨州市惠民县,走访文化学者,开展交流座谈,梳理孙子文化脉络,将古老智慧融入曲艺叙事,在保留山东快书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音乐、舞蹈、多媒体等现代元素,使古老曲艺展现全新魅力;作为山东独有地方戏曲剧种,渔鼓戏《今夕何夕》的创作者深入寻访渔鼓戏老艺人,挖掘传统曲谱、剧目及文物,将原始的渔鼓戏剧本细致优化,并吸收借鉴了吕剧唱腔曲牌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实现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既显传统厚重,又具锐意锋芒。

  近3年来,山东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共计30件作品和4位艺术家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其中歌曲《天山放歌》《小花》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品《父亲》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综合材料《共享和美》、工艺美术《大河文明》、中国画《筑梦》等多件作品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书法《兰亭梦笔联》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核雕《那个年代》系列作品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的高度,更传递出土地的厚度与人民的温度。

  走进人民 文艺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深扎”不仅是创作路径,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山东文艺工作者始终把“为人民抒情”作为根本立场,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让艺术真正回归人民。

  面对基层对音乐文化的渴求,全省音乐工作者走进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捕捉创作灵感。“我们要写农民自己的歌,唱农民自己的事。”青年作曲家王龙说。在村歌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采集民间音乐素材,更注重倾听农民的心声。他们组织村民参与创作讨论,邀请当地民间歌手参与演出,让村歌真正成为农民情感的表达。近3年来,推出3000余首村歌作品,掀起“村歌嘹亮”的传唱热潮。

  书法惠民活动同样有声有色。“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春节期间在全省136个县(市、区)同步开展,累计惠及群众千万人。龙年农历腊八节,“万福迎春——山东省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第十四届‘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在全省16市及所属县(市、区)同步启动,3100余位书法家创作了4.6万余副春联、12.8万余个“福”字,不仅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更让传统书法艺术在火热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摄影志愿服务人员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村村幸福照”活动组织摄影志愿者深入全省近万个行政村,每年超过2500名摄影工作者参与,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和“幸福照”,记录阖家欢乐的瞬间。伴随着清脆的快门声,一张张幸福笑脸被定格。这些照片不仅成为村民珍贵的家庭记忆,更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生动见证。

  农民戏剧展演月、“文明乡风”小戏小剧展演,推进移风易俗、传递时代风尚,遴选各地优秀戏剧队伍,开展千余场惠民演出,将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舞动千万家”村舞创作,组织舞蹈编导走进16个市特色村落,开展驻地创作,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舞作品;千场公益电影放映,发动全省4000支放映队将好电影送到观影远、观影少的群众身边……全省各界文艺工作者联动起来,各艺术门类多元回响,和而不同,汇聚成人民群众身边的惠民艺术矩阵。

  各市文联也结合地域特色,广泛组织艺术家到人民中去,开展百姓摄影节、话说潍坊、“乡村记忆”主题创作、“音您而来 协创精彩”公益帮扶等近30项文艺活动。近3年来,全省文联系统组织开展“与人民同行”“送欢乐下基层”等主题惠民文艺服务2646场次,参与艺术家7.7万余人次,惠及群众431.5万余人次,形成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全省“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融入时代 文艺山东谱写崭新篇章

  在“深扎”实践中,山东文艺不断拓展边界、提升格局。近年来,山东省文联结合“文化润疆”“文艺援藏”机制,发挥“深扎”效能,组织艺术家远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先后选派8批次260余名艺术家开展“深扎”创作、“鲁疆万里情”山东援疆“文化大巴扎”文艺惠民演出、“蒲公英”文艺志愿培训等各类活动百余场次,惠及当地基层群众数十万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汇聚力量。2023年12月,山东与新疆喀什签订“名师带徒”结对帮扶合作协议,着力为喀什地区培养书法骨干人才,开创全国文艺志愿服务先河。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王瑞表示:“希望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学员找到书法艺术与本地文化的结合点,让书法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喀什学员中累计12人次入展新疆书协举办的展览,超过历年入展数量总和,另有2人入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初评,实现了喀什地区书法作者入围国家级展览零的突破。

  文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正从“软装饰”转变为“硬实力”。“寻找美术符号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对乡村进行美学重塑,艺术家们用画笔提炼乡土元素,创作作品2.9万余幅、墙体画29万余平方米,使墙面、广场成为展现地方特色的“画廊”,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民间工艺 美丽乡村”活动致力于文化赋能,通过民俗挖掘、民艺展演、文艺培训等,将“沉睡”的民间资源转化为活态产业,推动民间文化转化,助力乡亲“指尖”致富。

  胡集书会这一有着800年历史的曲艺盛会,也焕发出新生机。山东省文联全方位助力书会提升,推动其从传统曲艺集会转型升级为融合非遗展示、文艺展演、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2025年书会期间,不仅举办高水平曲艺展演,还组织非遗手造展销、优质农产品推介、政策宣讲、健康义诊等系列活动,累计吸引群众超过50万人次,带动地方消费收入近千万元。

  近3年来,山东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中锤炼初心,在扎根人民中升华艺品,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许多艺术家表示,深进去、扎下来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最好的创作素材,更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艺术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坚定了“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文艺界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这场永不落幕的“深扎”行动中,山东文艺工作者将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这首献给大地的颂歌,必将随着岁月流转而愈加嘹亮,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山东文艺力量。(记者 杨峰 李颖 张世瑾)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