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浙江东阳木雕工坊里,老匠人手持曲尺比对纹样,指尖划过榫卯结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竣工仪式上,“鲁班奖”锦旗熠熠生辉;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成员常驻代表赠送鲁班锁,寓意“和平就像鲁班锁,拆开容易重建难”……这些跨越时空、遍布全球的场景,见证了鲁班的影响力。
近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枣庄滕州举行,再度引发对两位先贤的讨论。鲁班作为一名能工巧匠,最终超越无数同行,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工匠之祖,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形象“戏剧化反转”
鲁班又称公输班、公输子,与墨子同为山东滕州人,二人相爱相杀,本是弘扬“非攻”思想的《墨子》,无意间为鲁班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墨子·公输》中,鲁班为楚国制造“云梯”以备攻宋,“九设攻城之机变”,其机械设计既贴合实战需求,又暗含精准力学原理。云梯可高临城外,结构能灵活调整,在冷兵器时代堪称“黑科技”。同期打造的“钩强”,则更显鲁班的巧思,此物“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通过杠杆设计,助楚军在水战中屡次击败越军。《墨子·鲁问》还记载,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一飞行器的雏形,虽带有文学夸张色彩,却彰显了古代工匠努力突破现实局限的想象力,成为后世“鲁班造鸢”传说的源头。此时的鲁班虽是墨子的配角,却以能工巧匠的形象定格。
其他先秦典籍则进一步佐证了鲁班的行业地位。《孟子》留下“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名句,既肯定鲁班的高超技艺,又将“规矩”伦理与鲁班深度绑定。《吕氏春秋》直接赞誉“公输班,天下之巧工也”,明确其在当时工匠群体中的顶尖地位。
汉代是鲁班从“鲁国巧工”升级为全天下“技术大咖”的关键时期。《淮南子》首称“鲁般”,“般”与“班”相通,由此鲁班之名流传开。该书将他与墨子并列为“木鸢”制造者,为鲁班增添了超凡属性。王充《论衡》从唯物视角批判“鲁班巧,亡其母”的传说夸张,“犹世传言”四字,却从侧面印证了鲁班之巧名当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此外,汉乐府《艳歌行》中“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的诗句,以文学化的方式,进一步反映出鲁班在汉朝人心中的形象。
郑州大学教授赵长海指出,在汉代,鲁班从具体的历史人物,转变为抽象的技术符号。此时的鲁班不再是单纯的鲁国人公输班,而是成为所有精湛技艺的代名词,这种符号化转变,为其后来跨越行业、地域的工匠之祖身份奠定了认知基础。
此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主流,鲁班与墨子的形象发生“戏剧化反转”。墨子因“兼爱”“非乐”等思想与儒家伦理冲突,被异化为不知礼乐的苦行僧,甚至被描绘成供人捧腹的怪老头;而鲁班因贴近民间生产生活需求,形象日益高大,甚至神化。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关于鲁班与渭桥“忖留神”的互动,充满了神异色彩。此时,鲁班已具备与神灵直接对话、甚至操控神灵的法力,开始具备驱神御怪的特异功能。
到了唐代,笔记小说大兴,为鲁班增添了更多“神迹”。《朝野佥载》一书将鲁班与惩恶佑善的民间心理深度绑定:他既能造木鸢实现飞天,又能以技术手段惩罚不义之人。另一部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则记载:“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可见,唐代民间已形成思维定式,修造精妙的建筑,总是附会于鲁班名下。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附会本质上是工匠群体的“借神自重”,通过将作品与鲁班关联,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与作品认可度,而这一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鲁班作为工匠之祖的权威。
到了宋代,鲁班“刻木兰为舟”“刻木为鹤”“刻石为禹九州图”等传说广为流传,鲁班的技艺已从建筑、机械延伸至造船、雕塑、制图等多个领域,“六边形战士”形象深入人心。
与唐代过度神化不同,宋代传说中的鲁班既有“神迹”,又保留了普通人的情感与缺陷。例如,“鲁班与张班”故事中,鲁班与同为巧匠的张班合作建塔,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但两人又因意见分歧产生矛盾,最终通过沟通化解。这种有优点、有缺点的形象,让鲁班更贴近工匠群体,成为可敬畏、可学习的祖师典范。
明代是鲁班工匠之祖身份最终确立的时期,核心标志是《鲁班经》的编著与传播。这部由午荣等工匠编撰的典籍,虽假托鲁班之名,却系统整合了历代工匠技艺与信仰,将鲁班从“民间神”升级为受官方认可的行业祖师。
《鲁班经》开篇的“鲁班先师源流”,详细构建了鲁班的“神圣履历”:出生时有祥瑞之兆,年少时曾求学于儒家先贤,后来掌握各种巧技,最终修仙得道。书中还记载,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龙圣殿,“役使万匠,莫不震悚,赖师降灵指示,方获落成”,后来,朝廷特意修建鲁班庙,封鲁班为“待诏辅国大师北成侯”,春秋两季以太牢之礼举行祭祀。至此,鲁班摇身一变,成为官方认可的工匠之祖。
民间推崇,业界拥戴
史实与神化是鲁班成为工匠之祖的骨架,而民间传说则为其填充了血肉,让鲁班从高高在上的神变成贴近生活、可感可知的百工榜样。
在传说中,鲁班技艺超凡,用之有道。“金刚腿补金门槛”故事中,鲁班奉命修建皇宫金门槛,竣工前夜被嫉妒其技艺的宰相暗中破坏。面对次日皇帝就要亲临的紧张时刻,鲁班临危不乱,在断木两端刻上跃跃欲飞的紫金龙,又在两侧补上刻有五彩祥云的短木,命名为“金刚腿”,此举既完美修复门槛,又以精湛雕刻赢得皇帝赞誉。这一传说的精髓在于化危为机:鲁班之巧不仅体现在工艺上,更体现在应对突发状况的智慧上,这启示工匠们:技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解决难题的钥匙。
另一则“蝈蝈笼定角楼”传说更具民间智慧。相传故宫角楼营造时,工匠们始终无法实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复杂结构,正束手无策之际,一位卖蝈蝈笼的老人路过工地,放下笼子便离开。工匠们发现,蝈蝈笼的框架恰好暗合角楼的结构原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化身凡人的鲁班。这一传说将鲁班的智慧平民化,启迪工匠们:技艺的灵感源于生活。
在传说中,鲁班有一颗体恤工匠、助力民生的仁心。“冰道运碑”传说中,鲁班需将万斤石碑运至工地,却因连日阴雨导致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眼看工期临近,鲁班观察到冬季结冰后路面光滑,便命工匠在道路上泼水造冰道,借助冰层的光滑运送石碑。这一传说既展现了鲁班的巧思,更体现了他体恤工匠辛劳的仁心,成为工匠群体的“保护神”。
在传说中,鲁班谦虚好学,为后人提供了可学习的榜样。“鲁班学艺”故事说的是鲁班三兄弟一同拜师学艺,老大、老二怕苦怕累,半途而废,只有鲁班不畏艰难,爬高山、过大河,历经三个月才到达终南山。拜师后,鲁班每天磨斧、拉锯,三年间磨平三块磨石、耗尽五缸水,最终习得绝技。面对师傅提出用破斧子造桌子的难题,鲁班反复钻研,最终造出无需卯眼却异常牢固的桌子。这是古代工匠勤学苦练的真实写照,“可学性”也让鲁班成为无数学徒的精神标杆。
在传说中,鲁班还具备反抗压迫、伸张正义的品格。浙江流传的“三潭印月”故事里,西湖黑鱼精兴风作浪,吞食孩童、淹没农田,百姓苦不堪言。鲁班得知后,带领民众搬来巨石,雕刻成三个石香炉,又与妹妹一同设计机关,最终将黑鱼精罩在石香炉下,让西湖恢复平静。此时,鲁班不仅是巧匠,更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契合了工匠群体反抗压迫、提升职业尊严的心理需求。
“鲁班造桌子”的故事,则更显家国大义。话说某个外邦故意刁难,要求在一百天内用“长三尺、宽三尺、高三尺”的松木做一张桌子,完工后不能剩余任何木料,否则就要向他们称臣纳贡。全国木匠束手无策之际,鲁班挺身而出解决了问题。这一传说将鲁班的智慧与国家尊严结合,让工匠之祖形象越发高大。
鲁班要真正成为工匠之祖,不能只停留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还需要行业组织的系统化建构。以鲁班文化为核心的鲁班会,就是通过修建庙宇、制定行规、规范拜师制度等方式,将鲁班真正从精神符号变成了行业纽带。
鲁班会既非官方机构,也非血缘群体,而是通过对鲁班的共同信仰,将分散的工匠拧成一股绳,组成行业协会,其物质载体是鲁班庙。明清时期,鲁班庙遍布全国。这些庙宇既是祭祀场所,也是行业议事、交流的中心,功能类似于古代各地商帮组织的会馆。《溧阳县志》记载,清末溧城镇的鲁仙宫供奉鲁班塑像,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泥工祭祀、九月十八日木工祭祀。祭祀时,工匠们会抬着鲁班塑像巡游,沿途百姓焚香祈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匠行业的社会地位。
不同地区的鲁班会,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北京的鲁班会以东岳庙鲁班殿为核心,由木作、石作、瓦作等“五行八作”共同管理,每年腊月二十日举办“鲁班圣诞庆典”,不仅有祭祀仪式,还会进行行业交流、技艺比拼;上海的鲁班会则因工匠来源复杂,分为本帮、宁绍帮、苏州帮,各帮轮流主持鲁班庙事务,通过共同祭祀鲁班化解矛盾、凝聚力量;云南的鲁班会则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在鲁班节期间举办技艺展演,将祭祀与技艺传承结合起来。
这种组织化建构,让鲁班的影响力实打实地扩展到了全行业。除严格复杂的拜师制度外,鲁班会的行规还涵盖行业伦理、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核心条款包括不准争夺同行已承接的生意、不准偷工减料、不准泄露绝技等。若发生行业纠纷,需到鲁班庙由理事长评判是非,情节严重者会被逐出鲁班会,失去从业资格。这些制度的核心,是以鲁班的名义规范行为,维护行业秩序。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木匠、石匠、泥匠等频繁跨地域做工,将鲁班信仰带到了全国各地。有趣的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鲁班信仰也得到广泛传播。鲁班节是云南通海县蒙古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云南剑川县的白族群众则流传“鲁班与墨斗山”的传说,彝族的火把节也与鲁班有着深厚关联,瑶族的“鲁班歌”更是将鲁班奉为所有手工行业的始祖。
鲁班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关键在于贴合当地需求、融入本土文化。它没有强行改变当地民俗,而是通过传说、节日等形式与本土文化结合,以“智慧与仁心”的文化内核,赢得多民族的共同认可,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从典籍走向未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又诞生了《鲁班经》等假托鲁班之名编写的技术典籍。这些著作将零散的技艺规范系统化、规范化,让鲁班从精神寄托变成技术标准。
《鲁班经》虽是托名之作,却系统整合了历代工匠的技艺经验与信仰仪式,是古代工匠的“从业手册”,现实应用价值很高。全书分为“鲁班先师源流”“营造法式”“家具制作”“巫术仪式”四部分,既有具体的技术规范,又有完整的信仰体系,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信仰传播的有机融合。
在技术规范方面,《鲁班经》详细记载了建筑、家具的尺寸标准与制作流程。例如,房屋立木上梁需遵循择吉日良时、梁的尺寸符合鲁班尺吉度等规范;家具制作中,桌子、椅子的高度和宽度需按鲁班尺刻度制作,榫卯结构的类型、用法也有明确要求。
在信仰仪式方面,《鲁班经》详细描述了鲁班祭祀仪式、上梁仪式、镇宅仪式等流程。这些仪式虽含有巫术成分,却强化了敬畏技艺、尊重传统的意识,让工匠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态度。
《鲁班经》通过假托鲁班之名,让零散的技艺经验获得规范传承,既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性,又保障了技艺传承的纯粹性。书中记载的榫卯结构、鲁班尺用法,至今仍是传统木工技艺的核心。
除《鲁班经》外,《鲁般营造正式》《鲁班书》等典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般营造正式》成书于元代,是现存最早的木工技术典籍之一,比《鲁班经》更注重技术细节,记载了房屋营造步骤、木料选择、工具使用等内容,书中收录的建筑图样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资料。《鲁班书》则更偏向于巫术与技艺的结合,流传于民间工匠中。此外,历代方志、笔记小说也成为鲁班技艺传承的辅助载体。这些典籍相互补充,形成了鲁班技艺传承体系。
鲁班之所以能成为工匠之祖,不仅在于他拥有超凡的技艺,更在于他代表了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为民解忧的文化传统。这是古代工匠群体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球性挑战,挖掘鲁班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与技术智慧,推动当代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如今,以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鲁班工坊,已成为人文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张“中国名片”;“鲁班奖”作为中国建筑业的最高荣誉,激励着无数建筑从业者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榫卯工艺通过文创产品、校园课程走进大众视野,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技艺的智慧;“鲁班式师徒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延续,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春秋有巧匠,后世奉为祖。当我们触摸非遗木雕的细腻纹理,惊叹于超级工程的技术奇迹时,其实都是在与鲁班这位古老的工匠之祖对话,传承那份跨越千年的华夏匠心。这份匠心,将继续指引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新的工匠精神传奇。
中国古代建筑是无数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结晶。图为故宫太和殿。(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