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中国文学星河里,李清照是独一颗兼具婉约之气与豪迈之骨的星辰,而她生命中最鲜活、最明媚的岁月,几乎都浸润着山东的烟火气息。从章丘明水的少女时光,到青州的琴瑟和鸣,再到莱州的短暂停留,山东不仅是她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她诗词创作的灵感原乡。循着李清照的诗词肌理,既能找到她踏过的齐鲁坐标,更能触摸到她不同人生阶段里,藏在诗词间的喜怒哀乐与品格操守。
章丘明水——“常记溪亭”的鲜活底色
公元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济南市章丘区)明水镇。这里泉水清冽,荷风满塘,灵秀的自然景致不仅滋养了她的才情,更赋予她少女时代鲜活的气质与底色。她早年的词作里,处处是明水的光影与声响,每一句都像一幅带着水汽的水墨画作,藏着未被世事打磨的天真与灵动。
明水镇自古以“泉”闻名,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汇集成溪,穿镇而过,岸边遍植藕荷。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喜欢在这里游玩,《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这段生活的实景写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里的“溪亭”究竟是哪里,学者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溪亭”指的是济南大明湖附近的溪亭泉。据记载,溪亭泉曾位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现位于珍珠泉旁。古时的溪亭泉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通舟楫。夕阳西下时,李清照在此饮酒赏荷,酒意微醺间,把小舟划进了藕花深处,慌乱间的“争渡”,又惊飞了滩头栖息的鸥鹭,那溅起的水花、鸥鹭的翅声、娇憨的少女,仍在荷风里回荡。
章丘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学识渊博,家中藏书甚丰,母亲王氏也是名门闺秀,颇有文学修养。如此家庭氛围,让李清照从幼时便接受齐鲁文化的滋养。她没有大家闺秀的娇弱,反而多了几分齐鲁女子的爽朗。正如她在《点绛唇·蹴罢秋千》里写的,“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秋千上的肆意与见客时的娇羞相映成趣,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在章丘明水的岁月里,李清照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这里的泉、荷、溪、亭,不仅是她词作里的地理符号,更是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境载体。后来她离乡漂泊,再写‘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时,明水的荷风与溪亭,可能早已成了她内心深处的乡愁。”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体验基地教师王晓燕说。
青州屏居——“赌书泼茶”的温馨岁月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成婚。婚后不久,因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与政治牵扯,李清照离开汴京,来到赵明诚的祖籍青州,也就是现在的潍坊青州市。这段“屏居青州”的岁月,是她人生中最安稳、最富诗意的时光。青州的街巷、书斋、庭院,不仅见证了她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闺房之乐,更孕育了她词作中“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情,还有《金石录后序》里“甘心老是乡矣”的归属感。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苏辙在诗中这样评价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青州文人荟萃,文化昌盛。赵明诚出身金石世家,对金石碑刻有着浓厚的兴趣,李清照也自幼喜爱文史,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在这里开启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收藏与研究生活。在二人的住所内,李清照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命名为“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青州岁月虽无往日京都的锦衣玉食、雕梁画栋,李清照却在归来堂的书案茶烟里寻得真趣。她这种随遇而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独特的文人风骨与处世智慧。《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曾详细记载这段生活,“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夜晚的归来堂,烛火摇曳,夫妻二人对着古籍拓片细细勘校,这样的场景,比任何诗词都更显温情。
经典的“赌书泼茶”典故,就发生在青州的归来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段文字中,没有文人的矫揉造作和女子的规行矩步,只有夫妻间的默契温馨和李清照的率直不羁。饭后烹茶,以“记书之准确”赌胜负,赢了便“举杯大笑”,笑到茶泼在怀里也不在意。这份洒脱的诗意,是青州岁月独有的馈赠。后来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便是化用这段典故,足见青州“赌书泼茶”的场景,已成中国文人心中经典的爱情意象。
青州岁月,是李清照创作的高峰期,她的许多著名诗词都创作于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古诗词中,“西楼”常常被赋予孤寂、思念的情感内涵。李清照词中的“西楼”,常被认为是青州顺河楼。相传这座楼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京为相时所建,李清照和赵明诚常常在这里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里是他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写到“月满西楼”,很可能是借顺河楼的夜景,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当月光洒满西楼,她独自一人,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满是孤寂和对远方爱人的牵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不是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而是带着几分克制与欲说还休的牵挂,这份情感,恰是夫妻二人情深意笃的最好写照。
“除却夫妻情谊,李清照也在青州写过明志诗篇。”王晓燕说,“在《鹧鸪天·桂花》中,她将笔触贴近桂花以托物言志。桂花没有浓艳的色彩,没有迫近的姿态,只是在疏淡的光影里静静释放芬芳。这背后,是李清照将桂花作为自己的精神镜像,她身为女子,却打破了当时对女子的桎梏,以诗词才华震动文坛,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词,既是对桂花的赞美,更是她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肯定,无需迎合世俗标准,只凭笔墨间的真性情、真见识,便是‘第一流’。”
今天,青州范公亭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祠,依傍着顺河楼旧址,悄然立于古城西北,成为后世追寻她诗意人生的重要坐标。祠内景致依循其青州岁月的印记铺陈,重现了“归来堂”与“易安室”的素雅格局,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延续着青州岁月里那份融于金石茶香的诗意与深情,让往来者犹可窥见“一代词宗”于烛影茶烟间挥毫泼墨的翩然风姿。
莱州暂居——“子虚乌有”的另类闺怨
当李清照从青州踏上前往莱州的路,齐鲁大地的景致便从南阳河的温润,换成了渤海湾的辽阔。彼时赵明诚已赴莱州任知州,她带着牵挂与希冀而来。那些藏在诗词里的思绪,既映着她初临海疆的心境,也缠绕着她与齐鲁大地剪不断的羁绊。
李清照抵达莱州后,曾写下《感怀》一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李清照历经跋涉,迎接她的只有一间简陋的居所。有学者评价此词含有李清照的“不悦”,但是她的不悦显然并非来自房屋的破败,而是因为赵明诚的官邸中没有她素来喜爱的史书典籍,赵明诚又终日忙于应酬。但是此诗不同于一般的闺怨诗,而是用调侃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期待,李清照蔑视财权的品格和情操也可见一斑。
公元1123年,赵明诚调任淄州知州,李清照便随他离开莱州。后来靖康之变爆发,山东全境沦陷,莱州也成了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那些她曾踏过的山峰、看过的海潮,都成了故国的记忆。此去经年,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份凄凉,不仅是国破家亡的伤痛,更含有对山东岁月的无尽思念。
在山东的岁月里,她虽过着“赌书泼茶”的闲适生活,却始终带着家国视野,这种视野让她在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没有沉沦于个人的悲戚,而是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三个典故,无堆砌之弊,手起笔落处,端正凝练,力透巾帼之志。因为此气节,也使得婉约娇媚的李清照散发着别样的光辉。诗中李清照以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讽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这份“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节,正是齐鲁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好体现。她从山东走出,带着齐鲁大地的风骨,在乱世中活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标杆。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身上那些动人的品格,从来不是凭空而生的。她的诗词,记录了她在山东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也展现了山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的山水,因李清照的词作而更显灵秀,李清照的词作,因山东的岁月而更具深情。(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匡丽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