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近日,第十八届文华奖揭晓,由青岛出品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在众多佳作中脱颖而出,斩获“文华剧目奖”。这是继《马向阳下乡记》后,青岛市时隔6年再获此项殊荣,也是本届山东省唯一获奖的作品。一座城市的文艺实力,在国家级领奖台上再次得到印证。
表演艺术家杨立新评价说,这部戏把人生中不经意流逝的片段浓缩在舞台上,让人热泪盈眶,像这样温暖真实的戏,当下非常难得。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是一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戏剧,它用平实的方式书写了一部平民史诗。
这部讲述青岛里院故事的《烟火人间》,究竟凭什么打动评委和观众呢?主创团队的心声,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编剧廉海平说,他们的创作原则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笔墨要写时代。选择青岛老里院,就是因为它最具青岛特色和平民百姓的烟火气,能唤醒人们美好的记忆。总导演黄港则表示,他们的初心就是关注普通人,让观众看到父辈的身影,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真情与坚韧。这份共鸣让他们更加坚信,艺术的根必须深植于生活的土壤。
这份初心,创作团队通过聚力合作将其化为现实。在编剧廉海平与总导演黄港的引领下,整个团队围绕“让舞台会说话”的核心目标各展所长。舞美设计金卅带领团队深入里院,将墙面的裂纹、台阶的磨损等生活细节精准复刻,并借助360度旋转的转台,让院落的四季更迭自然流转;灯光设计周正平则用光影赋予舞台“情感的呼吸”,为其注入了温度;青年作曲家任安、明家歆则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化为连接时代记忆的催化剂,总能引来观众的轻轻哼唱。
正是这种从文本到视觉、听觉的环环相扣,构建起充满温情的“向阳院”,才得以让青岛市话剧院的演员们在一个真实、温暖且充满诗意的空间里,讲述属于所有人的烟火人间。
一部作品的成功,背后是一座城市文艺创作的系统性支撑。近年来,青岛市的文艺创作佳作不断,从茅盾文学奖到“五个一工程”奖,捷报频传。这背后,藏着共同的“创作密码”,即对生活的真诚与敬畏。
无论是《烟火人间》的里院故事,还是报告文学《靠山》中14年的采访积累,青岛市的文艺创作者们始终相信,好作品是用脚走出来、用心磨出来的。他们俯下身子,沉到生活深处,去捕捉那些最鲜活、最质朴的细节和情感。这种对生活的扎根,让作品自带温度,也自然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有了真诚的态度,还需要精益求精的打磨功夫。《马向阳下乡记》的剧本从80万字素材凝练成2万字;《烟火人间》更是经历了无数次修改,甚至根据观众反馈删减情节、调整节奏。这种近乎“死磕”的较真,让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青岛市的文艺创作也勇于拥抱新技术,探索新表达。正如《烟火人间》的旋转舞台和多媒体灯光,现代京剧《弄潮》则用冰屏技术将现代化港口搬上舞台。科技让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用更年轻、更丰富的视听语言,与当代观众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文艺创作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这些,同样离不开城市层面的有力支持。去年以来,青岛市启动并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科学的规划,确保创作“短期不断档、中期有储备、长期有规划”。同时,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精准服务模式,对精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种实实在在的保障,为创作者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搞创作。
舞台的灯光终会熄灭,但《烟火人间》点燃的时代回响不会消散。它如同一颗火种,有着对生活的敬畏、对匠心的坚守,还有对未来的期许。循着这道光薪火相传,青岛的文艺事业必将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记者 李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