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临沂市河东区:村村有好戏 奏响乡村振兴大合唱

  前不久,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徐太平村“村晚”在欢快的歌声和曼妙的舞姿中拉开帷幕。上千名村民把演出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掌声不断,喝彩声不绝。村戏“首秀”,火爆开场,获得群众好评不断。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临沂市河东区全面发挥文艺力量,繁荣乡村文化,通过举办“村晚”、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小戏小剧巡演、村歌创作等系列活动,实现了村村有好戏,好戏连台奏响百姓幸福曲。

  搭戏台办“村晚”,让群众做主角。所谓“村晚”即农民在农闲时节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汇演。搭戏台、办“村晚”,让农民群众“上台来、唱主角”,把主动权交给村民,更能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自今年10月份以来,丰富多彩的“村晚”活动在河东的乡村大舞台轮番上演,虽然没有奢华的舞台背景,没有偶像明星,却充分展现了农村地区的乡韵乡情。村村有好戏,精彩天天有。在河东“村晚”的舞台上,村民们想说的、想唱的、想抒发的真情实感都找到了表达的出口,深化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情感共鸣,“村晚”真正成为河东区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加油站”。

  发挥民间艺术团体作用,建好乡村演艺骨干队伍。建队伍,抓活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河东区注重发挥基层艺术团体的辐射带头作用,通过组建庄户剧团,壮大民间艺术团体的力量,持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真正使基层文化活动“活”起来,广大群众“动”起来。目前,河东区已指导成立19支民间庄户剧团,并在剧团设备更新、文艺演出、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支持。规范管理,鼓励剧团用丰富的演艺形式,接地气的演艺内容,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今年以来,剧团已开展送戏下乡演出300多场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体现乡土乡情,抓好乡村文艺人才创作。“拿手好戏”如何开场定调,方能唱得“村歌嘹亮”?河东区定出最鲜亮的“调子”:乡情原创。鼓励乡村原创,“村晚”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主角是村民,剧情一律排演群众的喜怒哀乐,演绎原汁原味的“乡村风”。《田园太平稻花香》源于太平街道东张屯村村民刘中绪对稻改文化的热衷与传唱,赞美家乡的民歌《美丽的汤头可爱的家园》由汤头街道汤泉艺术团有感而发。他们热爱艺术,善于表达生活,河东区涌现出了一批创作人才,仅汤泉艺术团徐文斌老师一人就先后推出了30多首原创歌曲。为提升“村产”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由河东区文联“做媒”,首批选出10个村居,开展“结对子种文化”与专业文艺团体结对进行指导帮扶,培养一批优秀乡村文艺指导员,努力把优秀文化基因引入到基层,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艺的主体,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品位,推动河东文艺发展繁荣。

  抓好机制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文艺繁荣的长效机制。如今“村村好戏”火遍河东大地,为让乡村文化薪火相传,河东区全力用好全市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的“赛道”,优选乡村文艺人才的种子,首批44人进入区级优秀乡村文艺人才库,乡镇级选育人才高达400多名,为乡土文化的传承,持续注入新动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才能留住人才。繁荣乡村演艺事业,需要人才的支撑,作为河东区文学艺术界综合性最高文艺奖项,河东区凤凰文艺奖评选奖励办法鼓励乡村演艺作品、演艺人才参加评选,这全面调动了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

  村村有好戏,精彩各不同,河东区将通过“两节四集四赛”串起连台好戏。充分利用好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双节”,将“村产”作品接入秋冬春夏四季黄河大集“端口”,以村篮、村足、村乒、村棋“四赛”聚拢人气,实现河东乡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张继平 武晓玲)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