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只要需要,我就不会离开”,“山东好人”张昭红38年敬老不辍

  38年,她将绝大部分的爱播散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转眼间,她从俊俏姑娘到六旬阿婆。

  38年间,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张昭红留了下来。敬老院的老人也来来去去,她先后为160多名孤寡老人送终。她在护工事业上孜孜以求,因此先后被评为“山东好人”、济宁市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

  她总说,“老人要的是一个家,而不是一张床”。

  她为160多位老人送终

  今年年初,张昭红照顾了20多年的老人刘昌兰(化名)去世了。

  在老人人生的最后时刻,张昭红一直陪在身边,握着老人的手,老人一遍遍地喊着她的名字。当时,她为老人抹去泪痕,泣声地说:“我就是您的女儿,我会一直守候着您。”

  “去年刘昌兰(化名)身体不适,在医院住了7天,都是昭红姐在医院里照看着。”小孟镇敬老院院长王君法告诉记者,老人当时92岁了,张昭红像亲生女儿般为她忙前跑后。老人去世后,张昭红沉默了很久。当天下午,她骑着车到镇上为老人买回了寿衣,和院里另一名护工帮老人擦洗身体,换上寿衣,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这些年,敬老院的老人来来去去,他们无依无靠,我们就是他们最后的亲人。”张昭红说,她有一份明细表,记录着照顾过所有已故老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份简单的念想。“平时和这些老人们朝夕相处,等他们走后,他们的模样常会出现在梦里,梦见他们坐在院子里,和我说说笑笑。”

  38年里,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张昭红留了下来。她先后送走160多名孤寡老人,她为每位去世的孤寡老人临终“守孝”,为他们整理遗容,为他们穿上衣物与鞋袜,让他们安详地离开人世。

  她有份放不下的牵挂

  “妹妹,来了,听说你孙子大学毕业了,你也不用家和院里两头操心了……”查房中,张昭红敲开了李闰齐(化名)夫妇房间的门,两人看到张昭红和她唠起了家常。“从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照顾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她也60多岁了,也到了被人照顾的年纪,可她依然在坚持。在这里只要谈起昭红的名字,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提起张昭红,安居在这里的老人们满是夸赞。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昭红应聘入院时,没有节假日、没有特殊津贴,每月工资33块钱。随着张昭红照顾老人经验的积累,这位资深护工也成了名人。后来有不少人私下找她,想高薪聘请她去家中照顾老人,她拒绝了。“我也想去挣高工资增加收入,但我与这些老人们的感情太深了,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也正如张昭红所说,敬老院里的老人一直是她放不下的牵挂。“他们需要我,那我就照顾他们这一辈子。”这句话,张昭红一说就是38年。当问及她是否还会继续在敬老院照顾老人时,她回答时眼睛里充满了坚定:“我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老人们也在陪伴着我。我和敬老院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我一辈子的牵挂。虽然敬老院的工作辛苦,但只要老人还需要我,我还有能力照顾他们,我就不会离开敬老院。我会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幸福、安康。”

  她是护工中的佼佼者

  坐落于兖州区郭户村的小孟镇乡镇敬老院,小院被金灿灿的麦田围在当中,砖红色的小楼格外醒目。在这里有66名老人,他们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患有白内障、老年痴呆症,唯一相同的是,这些老人无儿无女,大多是五保老人。当年华老去、疾病缠身,这里成了他们最后的“家”,他们的日常生活由敬老院中的4位护工共同照顾。

  “张叔、李姨……我来了哦。”6月28日清晨7点半,年过六旬张昭红出现在敬老院里。就着楼道的廊灯,16位老人正等待着她去查房。为老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为瘫痪在床的老人梳洗头发、喂水喂饭、修剪指甲……勤快、有护理技巧,善于沟通交流的护工张昭红是这里工龄最长的护工。

  “老人就是小孩,照顾他们就要当做小孩子来哄,多说话,多逗笑,老人们就会开心。”38年的工作经验,在和老人相处方面,张昭红有着一套秘诀。她一边帮助84岁的张利声(化名)翻身拍背,一边解释说,“像一些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容易长褥疮,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身。”24小时陪护时,张昭红基本不睡觉,老人发出一点声音就能把她惊醒。

  “细心、耐心、爱心。张姐是护工中的佼佼者。”小孟镇敬老院院长王君法这样评价张昭红。“如果说照顾一位普通的老人需要两分劲儿,那我们这里的老人需要十分的力气。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更何况她坚持了38年。”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