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农民日报》点赞山东潍坊昌邑市:歌声唱出村里的新变化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观察

柳疃镇东陈村夜景。 资料图

  “大道两旁树参天,夜晚流彩灯璀璨。春风化雨铺锦绣,安居乐业美家园。”村里第一次上演灯光秀的那天,山东潍坊昌邑市柳疃镇东陈村村民姜海成看到被点亮的“夜生活”,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虽说城市很繁华,如今农村也不差;吃喝住用不发愁,庭院盛开幸福花;美丽乡村咱的家,人人都来维护它。”镇上利用废弃空地改建的睦和广场开放后,昌邑市卜庄镇各村的村民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用这首自编的歌曲唱出了农村的新变化。

  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和增进群众福祉的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出实招、创新招,积极融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发展,让村庄环境“美”起来、夜晚“亮”起来、百姓“舞”起来。在不断提升的乡村“颜值”中,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昔日“垃圾湾”,今成“风景湾”

  昌邑北部村庄多湾塘,湾塘原来主要的功能是蓄水,但随着自来水“户户通”工程的实施,这些湾塘大都因无人管理而荒废,有的甚至成为臭水坑。

  在围子街道官道郜村,村东的湾塘常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臭味熏天。

  2023年春季开始,该村先后投入资金90余万元,清理淤泥、垃圾20余吨,塘底进行硬化,周围铺设护坡,栽种杨柳等绿植,建起了休闲长廊和文艺广场。如今,昔日的“臭水塘”变成了村民每天休闲娱乐的“打卡地”。白天,村里的老人们聚在长廊下下棋、唠家常;晚上,村民相邀到广场翩翩起舞,欢声笑语里尽享生活的喜悦。57岁的村民苏秀贞自告奋勇做起了村舞蹈队的队长,说起村庄环境的变化,生性爱笑的她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到村东湾,原来都是绕着走,现在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在广场上组织活动。不只是我们村的,就连八九里地外的刘庄、广刘村的人也来这里一起跳舞。环境变好了,大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在柳疃镇南玉村,村东40余亩水塘已经荒废多年,在柳疃镇开展的“湾塘蝶变”工程中,该村对水塘进行了彻底改造。清淤、绿化、固坝、护栏,水塘不仅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得到了立体综合利用:上面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下面进行淡水养殖。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0万元。南西高村则将10余亩湾塘进行防渗处理,种植莲藕,为村集体年增收超过5万元。

  “昔日杂草丛生的水塘经过改造后变得干净整洁,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之后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全村人都跟着沾光,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南玉村村民齐象温说。

  在昌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全市清理村内水塘511处,形成“一湾一策、一塘一景”开发利用方案。目睹有的废弃湾塘变成了开满睡莲的人工湿地,有的变成鱼游虾戏的养殖基地,南西高村村民高鉴堂说:“过去,这些废弃湾塘一直被视为无用的土地,有的还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现在,通过将湾塘变为藕塘,不仅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为我们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告别“摸黑路”,拥抱“夜生活”

  “远远的街灯明了,温暖了静寂的冬夜。小龙河边璀璨的灯火,装点了庄稼人的梦。七彩的颜色,丝绸般靓丽,和美乡村日新月异。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龙河弯弯,灯影里的村庄风姿绰约。灯火点燃乡情,告诉你,美丽乡村该有的样子。”这是昌邑市柳疃镇退休教师高淑英笔下的诗句。

  每到夜幕降临,柳疃镇东陈村的灯光秀流光溢彩,远远望去,宛若一颗颗璀璨的繁星,勾勒出美丽乡村的崭新轮廓。据了解,该村共安装夜景射灯258盏,铺设灯带3600米。一盏盏路灯不仅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更将村民的“夜生活”装点得多彩多姿。

  东陈村村民陈增山回忆道:“以前村里只有一条主路上有路灯,其他地方都黑咕隆咚的,夜里出门很不方便。现在好了,一到晚上,大街小巷亮如白昼,很美!村民晚饭后都爱在村里溜达。晚上开车回家,一到村前,七彩的灯光一路映照,心里特爽!”

  村庄洁净明亮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相应提升。为此,村里增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村内设置了7个休闲石桌,供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天、下棋、喝茶。村民还重拾起祖辈的舞龙技艺,以东陈舞龙队的身份,在四乡八里演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前,东陈村正在小龙河边筹建东陈文化广场,不久后,这里将会变成灯光璀璨、热闹非凡的“百姓舞台”。村民陈海滨说:“以前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村民茶余饭后都到邻村龙河大戏台那边去散心,自从成立了舞龙队、文艺演出队,增设了休闲石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感到村庄变美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昌邑市通过实施村庄亮化工程,新安装各种路灯1.4万多盏,拆除村内废弃宅基地并新建小公园、小菜园、小花园600多处。

  不做“旁观者”,要当“主人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推动工作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是关键。

  为了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有人管的问题,昌邑市将公益性工作岗位设置向农村倾斜,每个村配备三至五名公益卫生保洁员,负责村庄卫生环境管护。

  在龙池镇,创新实施垃圾“上门取件”新模式,实现了“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

  同时,昌邑市还推动工作重心下沉,要求镇街(社区)干部必须深入农村一线,市直部门分别包镇街(社区),在保证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上,50%的机关干部下沉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线,确保干部靠前指导;建立健全市、镇街(社区)、村三级长效管护机制和考核机制,实现日常管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做到管护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昌邑市还积极为村民“唱主角”营造浓厚氛围。

  柳疃镇东陈村健全村规民约,对每家每户每天的卫生清扫情况量化打分,成立“积分银行”,每季度评选一次“卫生标兵”,对前五名进行奖励;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签订“门前三包”协议,让村民真正成为“主人翁”,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东陈村“两委”委员陈伟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里的道路整洁干净,谁还好意思乱倒垃圾,都自觉放到垃圾桶里。而且村里的卫生也更好打扫了,咱村是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保持全村的干净整洁已经成了每个人的习惯。”

  昌邑市各村还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等宣传阵地,高频率、多角度开展典型宣传报道和政策宣传,形成浓厚宣传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局面,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将村庄从“一时净”变为“时时美”。

  “目前,昌邑全市已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农村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已完成491个村12.6万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储运、集中处理’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未来,昌邑市还将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不断创新探索,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文志说。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