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记者 张依盟 报道

  本报济南3月9日讯“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多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00余种……”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场,介绍我省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情况。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省文明办副主任张同海介绍,我省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省市县乡村层层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巾帼等8支宣讲队伍,推出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知新话、蒲公英夜校等一系列基层宣讲品牌。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去年以来,全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万余场、受众6000万余人。

  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我省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多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万多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万多个。创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实施“十助常陪四解”为老、“五育三保”为小暖心服务项目,建成县级“17+N”、乡级“5+N”、村级“3+N”等11万余支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放大学习大讲堂、文化活动室、居民会客厅、邻里议事厅等综合效应,使其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在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结合,着眼个人层面行为习惯养成,提出并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出《如此生活》大众读本,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推进美德信用进村庄社区,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以“反对浪费、文明办事”为主题,明确提出“十反对、四提倡”,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大操大办等问题,积极推行婚、丧、节、寿等新礼仪。同时,深入推进基层文明创建,全省共有国家级文明村镇264个,省级文明村镇4296个;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和“美丽庭院”建设,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

  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每年制定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清单,去年开展“群众演群众看”、小剧小戏“大擂台”活动1077场,送戏下乡4.58万场,放映公益电影70.41万场,开展各类“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活动2.6万余场。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保护项目215个。

  聚焦传统工艺,大力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统筹创意、营销和出口,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推出特色产品5300余种,搭建展销体验专区680多处,形成了一大批手造专业乡镇、村庄,“山东手造”日益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4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80个。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建设,首批集中打造民俗文化重点村130个,并策划推出“黄河大集”。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