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提“文明”城市背后有何深意

  城市与文明的相伴相生,城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文明的载体;文明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鲜明底色,是城市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增加了“文明”的新定位,并系统部署“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等重点任务,这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文明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交通拥堵、“脏乱差”等“城市病”,此次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则是着力解决“有建筑没文化”“有空间没灵魂”等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深层问题。

  价值意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以人为本”的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体现。要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价值意蕴,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工作侧重点、工作方式,持续推动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后,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7%,城镇人口达9.4亿人。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下半场”,城市发展开始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与城镇化“上半场”更多追求城市规模的“摊大饼”和建筑的“天际线”不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打造文化文明的“风景线”的任务更加紧迫,居民对城市品质的向往和要求更加多元。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方面。相较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增“文明”等关键词,标志着对现代化城市有了更深刻理解,从满足基本的居住舒适性,追求城市环境、交通秩序、基础配套等硬件提升,跃升到打造集发展动力、宜居环境、安全保障、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更加系统综合的治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文明是城市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文明在城市空间的集中体现。就城市文明和文明城市二者来说,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城市文明建设是文明城市建设更高追求和长远目标。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提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和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个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项从“建设城”到“塑造人”的系统工程、综合工程。这就要求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现转变。

  一是从塑形到塑魂的转变。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部署开展文明城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乡社会改革运动就此开始。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交通拥堵、“脏乱差”等“城市病”,此次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更加突出将建设城、治理城和育人、树人结合起来,通过“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将城市文脉嵌入城市风貌,将精神文明植入市民行为”,着力解决“有建筑没文化”“有空间没灵魂”等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深层问题。

  二是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一座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有文明。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归根结底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让文明城市建设成为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口袋公园”“长者食堂”等细节上的用心打造,让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水泥森林,而是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的美丽家园。

  三是从集中攻坚到常态长效的转变。截至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已经公布了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各地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攻坚点,持续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百家争鸣、你追我赶的局面,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更加侧重人的文明素养的培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更加注重城市软实力的打造,更加突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调推进,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接续推进,实现春风化雨、静水流深。

  提炼城市品格

  城市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呈现,是文明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集中呈现,要持续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培塑昂扬向上的城市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城市品格是城市文明的精髓,反映了城市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对城市形象有很强的放大效应。上海提出“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深圳提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这些都对文明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总结提炼城市品格,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积极培育城市文明风尚。城市文明风尚是城市文明的显著体现。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推动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良好文明风尚。积极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抓好文明实践应用场景创设,贯通融通美德与信用,让诚信美德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赓续传承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频频出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无数游客,成为热点城市。要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丰厚文化资源滋养城市文明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注重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和谐共生,深化城市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推动城市文化“百花齐放”,避免“千城一面”,打造更多各具魅力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城市文明的目标指向。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文明建设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比如探索建设城市文化社区,凝练“和”文化、“家”文化等独特社区文化标识,营造“里仁为美”文化社区等。【作者单位:魏婷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