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仰望用生命浇筑的“桥”——“齐鲁时代楷模”张军桥发布仪式侧记

  仰望用生命浇筑的“桥”

  ——“齐鲁时代楷模”张军桥发布仪式侧记

  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他精研医术;在疫情暴发的危急关头,他逆行出征;在社区广场的公益地摊前,他躬身科普;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他播撒仁术,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8月12日晚,“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厅迎来了那个令无数人仰望与动容的“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教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军桥。

  6月1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海滩,张军桥为救一名当地落水民众不幸溺水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发布仪式现场,一帧帧影像再现张军桥在坦桑尼亚的工作状态——乐观、阳光、无私,总是愿意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犹如一束光,温暖了周围的人,也照亮了别人的路。

  “作为一个医生,我们从来不怕麻烦,但如果哪天我救不了人,我就很难过。如果在哪天救了一个人,会非常非常开心。”张军桥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医者仁心”与“大爱无疆”。

  大屏幕上,跟随张军桥的队友,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员张明明的镜头,大家一起“走”过张军桥曾奋战过的地方——手术室,是他救死扶伤的“战场”;办公室,是他传授医学知识的课堂。办公桌上,还留着一封来自当地孤儿院的求助信:“36名孤儿出现发热、头疼、流感、甚至疟疾等疾病和症状,急需医疗队的救助”。收到信件后,张军桥立刻召集队员采购急需的药品,并联合当地医生赶赴孤儿院开展义诊……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这是张军桥的微信签名,也是他短暂人生的写照。这“狂野”,是纵身跃入海中救人的勇毅;这“珍贵”,是把异国生命托举过肩的纯粹。

  “认识他之后,我才真正相信,世界上确实有一种人,是为公益而生的。对桥哥而言,治病救人不是壮举,是日常。”发布仪式现场,张军桥的朋友,潍坊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薛冰说。

  张军桥用无私大爱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援鄂战“疫”;援鄂归来,又自掏腰包购买设备,在广场上“摆摊”,传授市民心肺复苏术。

  “第一次听他说起要在广场教心肺复苏术时,我心里有迟疑。但看到桥哥在广场上支起摊儿,周围市民专注学习的样子,我被打动了。”张军桥的同事,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护理负责人、主管护师殷金娇说,“心跳行动”已从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为三百多人的公益力量,“桥哥走了,‘心跳行动’仍将继续。”

  “我们遇到棘手病例、难题,第一反应就是看桥哥在不在,找他帮忙他从来不拒绝。”与张军桥共事十多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林艳泪洒发布仪式现场:“他这人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永远冲在最前面。”

  “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都是通过教具或者生动的例子来讲解……还会鼓励我们参与公益活动。”发布仪式上,张军桥的学生李一宁回忆老师点滴,令人动容。

  “他在我心里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这个小家庭满满的爱。”“从小到大他一直在影响着我,包括我上大学、选专业,我哥一直都是我的榜样。”……

  张军桥的妻子与弟弟也来到发布仪式现场。他们的深情讲述,让我们看到这位仁心医者的另一面——一位爱护妻女的丈夫、父亲,一位令人尊敬的兄长。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秉承英雄的精神,继续前行。张军桥离开了,但他的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更多前行之人,让“医者仁心”成为最坚定、最有力的传承。( 记者 齐静 王佳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