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济宁:宣讲进基层,走“新”更走“心”

济宁打造“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创新开展分众化通俗化互动化宣讲

宣讲进基层,走“新”更走“心”

  本报记者 高峰 孟一 本报通讯员 马文

  “历经三年奋战,我们县黄河滩区内22个村庄、20436名滩区群众全部迁出,一次性彻底解决了困扰滩区群众千百年的水患忧虑……”近日,梁山县“黄河民兵”训练基地宣讲室内座无虚席,宣讲员孙媛结合自身经历,讲起《搬出黄河滩 守护幸福河》的新时代黄河故事。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济宁市积极打造“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创新开展分众化、通俗化、互动化宣讲,夯实“品牌打造、队伍建设、活动创新、阵地拓展”四项抓手,着力构建“覆盖范围广、呈现方式新、受众规模大、反响效果好”的立体化理论宣讲工作体系,推动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拓宽阵地,离群众更近些

  “就拿咱们社区来说,这几年新增非机动车棚,更新体育设施,抬头可见的蜘蛛网线缆也消失不见了,‘有事就找网格员,有诉求就扫二维码’成了大家的习惯……”1月24日中午,济宁市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后营社区社区食堂内,十余名居民围坐在一起,细数着社区的新变化。

  宣讲离不开阵地,在济宁,传播好声音的“出口”可以是散发着饭菜香气的社区食堂,可以是微山湖上的“红船”,也可以是动动手指点开的直播平台……宣讲阵地逐步从固定场所拓展至更多空间,宣讲服务离群众越来越近。

  按照“人民群众在哪里,就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哪里”的阵地建设初衷,济宁坚持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场地、激活各种资源、拓展宣讲空间。一方面巩固提升传统阵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文化大舞台等作为固定宣讲活动场所,并在此基础上搭起“红色车间”“村头板凳会”等新阵地;另一方面用活媒体阵地,创新“习语润儒乡·宣讲云”平台,将宣讲移至“云端”、讲在“线上”,为群众送理论、讲政策、解难题。

  建强队伍,宣讲更有力量

  “父母整天唉声叹气,孩子很难有一颗充满正能量的内心……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家风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近日,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曲阜文明实践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员孔令绍,到曲阜市鲁城街道开讲家风课,到场家长深有感触。

  宣讲阵地建扎实了,同时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济宁坚持宣讲靠民、宣讲为民、宣讲惠民,深挖理论宣讲人才,不断夯实队伍基础。让文化专家给家长讲家风、农业专家给农民讲农技、部门单位给群众讲政策……让懂行的人讲给有需求的人听。

  宣讲分层分众,组建特色队伍。济宁组建了由机关干部、先进典型等参与,包含21个市级宣讲团、112支县级宣讲队、776支镇级百姓宣讲服务队,市、县、乡、村四级联动、12800名宣讲员协同发力的宣讲生力军。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打造特色宣讲服务“轻骑兵”,涌现出兖州区“兖曲社”宣讲团、梁山县“黄河民兵”宣讲团、曲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特色宣讲小分队,宣讲越来越接地气。

  创新形式,让宣讲效果更实

  “兴隆矿上多工匠,最牛要数高兴亮……”这是“兖曲社”说唱艺术团新近表演的山东快书《“齐鲁工匠”高兴亮》片段。原来,为了增强企业内的宣讲效果,兖州区专门聘请当地“兖曲社”“兖州佳音艺术团”等文艺宣传队,将劳模、工匠、最美职工等先模人物事迹编写成快书、小品、说唱段子等文艺作品,深入到企业、车间进行宣讲。

  理论宣讲要深入人心,不仅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更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宣讲内容、宣讲语言、宣讲形式上求新求变,讲出“百姓味道”和“时代味道”。沿着“既要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道理’,又要讲如何解决一家一户实际问题‘小道理’”的思路,济宁选择首先做好大主题集中宣讲。与此同时,立足地方实际、推出特色宣讲,组织开展了“黄河大集理论·文化惠民迎新春”特色宣讲、“习语润儒乡·开讲吧”百姓云宣讲等一系列宣讲活动。

  “宣讲进基层,既要走‘新’,更要走‘心’。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宣讲方式和传播手段,讲清楚党的初心使命,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群众,把干事创业、开拓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群众,把群众需要的知识传授给群众。”济宁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广表示,下一步,济宁将以“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以县级“一县一品”为支撑、行业特色宣讲品牌为补充的“1+14+N”宣讲品牌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响彻孔孟大地、沁润百姓心田。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