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烟台黄渤海新区:以匠心传承铸就 青少年成长新范式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青少年宫的木工教室里,12岁的刘畅正屏息凝神,线锯在榉木上划出优雅弧线。老师轻声提醒:“榫头角度决定结构稳定,就如我们学过的鲁班锁——环环相扣,毫厘必究。”这幕场景,正是青少年宫春季新课“小鲁班”木工课日常教学的生动写照。该课程以“木作载道,匠心育人”为核心理念,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青少年搭建起一座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成长之桥。

  匠心课程:传统技艺赋能素质教育

  在木工课的课堂上,每一块木头都承载着故事。“星月钟表”课程中,孩子们不仅会学习机芯原理与指针运行机制,更在榫卯拼接的表盘上感受“时间如木,年轮为证”的哲学意蕴;在“仓鼠小屋”项目中,孩子们用无毒木材搭建温馨小屋,学习保障生命健康的设计理念;最令人动容的是“女孩下山”作品——孩子们通过榫卯结构展现重力之美,当木质小人沿着轨道自然滑动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好奇……课程虽以木工技艺为载体,却不止于技艺传授,它将数学逻辑、建筑美学、力学原理等跨学科知识融入木艺实践,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悟”。这种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成长养分的教育实践,让00后既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更成为文明基因的现代诠释者。

  家校共鸣:亲子协作重构教育场景

  “孩子以前总沉迷电子产品,现在周末主动要求来‘玩木头’!”家长刘女士盛赞课程魔力。从弹珠机的弹珠轨道设计,到皮筋小船的力学实践,孩子们在敲打拼接中锤炼专注力与抗挫力。砂纸打磨的痕迹、榫头契合的精度,都在无声传递“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匠人精神。同时,课程还通过“作品传声卡”机制架起亲子沟通桥梁。当11岁的腾谦益为木剑防滑处理反复打磨时,他在作品传声卡写下:“老爸总说手艺活急不得,这次我真的懂了。”李女士通过儿子制作的七巧板尺寸调整记录,感慨道:“原来耐心指导比催促更有效!”据课后调研显示,80%以上的家庭都延续了课堂上养成的学习习惯,家长也将“严丝合缝”的匠人哲学转化为教育智慧,在作业辅导、兴趣培养中更注重过程引导而非结果评判。这种“课堂播种、家庭发芽”的教育延伸,让传统技艺真正成为联结代际情感的纽带。

  立德树人:教育生态的立体构建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非遗文化周期间。当孩子们自制的宝剑、七巧板、钟表等作品在青少年宫展出时,参观者纷纷围上前来倾听小作者们讲述的创作故事:有的孩子说做木梳时想起奶奶常用的桃木梳,有的孩子从榫卯结构悟到“朋友相处要严丝合缝又留有余地”。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感悟,让传统技艺活成了当代少年的生命体验。正如青少年宫负责人所说:“我们教孩子做木工,更是教他们用双手触摸文明的温度,在刨花纷飞中,找到安放身心的文化基因。”

  “木工课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载体。”黄渤海新区青少年宫负责人迟荣凤表示,未来青少年宫将联合新区腾讯新工科研究院持续拓展课程版图,开发“木艺+非遗”、“木艺+环保”等主题项目,并计划走进周边中小学建设“流动木工坊”。此外,还将策划“少年匠人”作品展、传统建筑模型大赛等活动,让教育走出课堂,进一步融入城市文化肌理。

  烟台黄渤海新区的木工课实践,为青少年教育融合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它以木艺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品格塑造、科技创新的三维融合。这场跨越千年的匠心对话,正以崭新的形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卷——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携手,家庭与学校共鸣,共同孕育面向未来的栋梁之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