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今年以来,潍坊市紧扣全省改进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宣讲工作要求,以工作提示单定向、以会商机制聚力,构建“市级示范、全域联动”工作格局,深度融合“学思想·悟道理·用方法”主题宣讲、“里仁文化宣讲”“青年讲给青年听”等特色活动,创新打造多层次、广覆盖、接地气的宣讲矩阵,上半年开展各类分众化宣讲8300余场次,覆盖群众40万人次,实现理论宣讲质效双提升。
创新机制强保障,筑牢宣讲工作根基。建立工作提示单制度,为宣讲工作指方向、明重点。每月结合时政热点、重大时间节点和政策热点,向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下发《宣讲工作提示单》。例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期间,明确“原文精读+案例解读+互动问答”的宣讲模式;在百姓宣讲大赛动员推进阶段,推出“红色故事素材库”“先进人物事迹集”等宣讲资源清单。同时,围绕提示单内容,细化“定时间节点、定宣讲主题、定宣讲资源”的“三定机制”,推动宣讲工作从“粗放式推进”向“精准化实施”转变。推行会商机制,凝聚宣讲工作合力。定期组织市直部门负责同志、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宣讲骨干代表等召开宣讲工作会商会议。会议上,各方围绕宣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讨、交流经验、分享做法。针对“里仁”文化宣讲,会商确定将宣讲内容与本地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挖掘本地状元胡同、孝道文化的内涵;围绕“青年讲给青年听”活动,联合教育、团委等部门建立“宣讲人才共育、宣讲内容共审、宣讲效果共评”机制,推动宣讲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升级。
以上率下立标准,激发宣讲带动效应。抓头雁、强带动,领导带头“树旗帜”。通过“市级领导示范讲、县级干部深入讲、基层书记互动讲”三级联动模式,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效应,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学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进企业话发展”“进乡村谈振兴”等主题宣讲,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基层联系点和调研工作,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一线阵地开展示范性宣讲。在示范带动下,全市一大批基层党支部书记主动投身宣讲工作,开展“板凳课堂”“大棚宣讲”“车间微宣讲”等特色活动,推动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宣讲新格局。抓示范、强引领,市级宣讲“立标杆”。围绕上级部署的“学思想·悟道理·用方法”主题宣讲、“里仁”文化宣讲、“学思想明政德”等重点任务,通过举办市级宣讲启动仪式,开展集中示范性宣讲等方式,组织各县市区和部门单位现场观摩学习,形成“市级示范引领、县域对标提升、部门协同攻坚”的全域联动格局。这一过程中,坚持“一主题一深耕”“一人员一筛选”“一稿件一雕琢”,推出《以青春之我续红色之光》《春风化雨润民心,基层善治踏歌行》《以孝德润乡土,用真情暖民心——一位村支书的初心坚守与治村实践》等60余篇优质宣讲稿件,真正把理论讲活、把政策讲透、把故事讲暖。
聚焦需求抓重点,实现宣讲精准定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精准分类-精准定制-精准触达”原则,推动宣讲内容与受众需求精准适配。针对不同群体,组建“特色宣讲团”,组织“五老”宣讲员、兴村治社带头人、“草根名嘴”深入社区乡村,将红色故事、实干案例融入家长里短,联合文艺轻骑兵开展“里仁”文化宣讲,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将“大政策”拆解成“小故事”。像寿光市“小菜篮·微宣讲”,就巧妙地把红色精神与群众生活结合,用接地气的语言引发强烈共鸣。同时,注重宣讲形式创新,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场景特征,融入互动式、情景化元素。比如,奎文区开展的“沉浸式剧本宣讲”,吸引1.2万名青年参与;昌邑市创新推出“庭院宣讲会”,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开展宣讲460余场,做到“懂人-懂需求-懂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类群体都能听得懂、感兴趣、用得上,真正让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可落实。
深耕特色创品牌,推动宣讲破圈出彩。抓载体创新做优内容。立足潍坊本土特色,将新质生产力、“三个模式”、文化“两创”等理论热点,巧妙融入快板、茂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打造“理论大集”品牌,在各县市区开展巡演15场,让“高大上”的理论既有政治高度,又充满泥土芬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里仁故事会”“方言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与潍坊非遗文化相碰撞;通过“社区文化长廊”“文明实践微课堂”等载体,把基层文化治理中的暖心故事、先进典型转化为宣讲素材。用青年话语擦亮品牌。在青年群体中,以“理响新征程 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青年讲给青年听”系列活动持续发力,通过鲜活案例和青春话语解读时代命题。深化“理论+文艺”融合宣讲,在全市大学生宣讲比赛中,文艺类赛道涌现《尽美之光——照亮建党精神传承路》《红色家书》《我们的青春》等多部优秀作品,这些“爆款”作品打破传统宣讲边界,通过舞台剧、情景诵读、歌舞演绎等形式让理论从“文件语”转化为“青春说”“文艺说”,成功圈粉无数学子,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传播热潮,实现“党言党语”与“青言青语”的生动共鸣。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