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临沂河东区:理论宣讲“磨”出“三鲜课”

  “在给老百姓讲解决因机场扩建施工导致水位下降无法供用自来水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当时老百姓的原话,并增加一些你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样故事讲出来才更生动,更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近日,在临沂市河东区理论武装孵化中心模拟宣讲室里,来自河东区热线办的宣讲员万莹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了自己的宣讲稿件。这里每天都有多场“磨课”实战,前来“磨课”的宣讲人员络绎不绝。通过试讲稿件,听取专家老师点评的方式,宣讲员们不仅提高了稿件质量、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让宣讲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为发动和引导全区党员干部用聚人气、接地气的语言讲好新时代河东故事,临沂市河东区探索创新“磨课”机制,打磨精品课件、宣讲形式和技巧。一场场故事新鲜、内容鲜活、观点鲜明的理论宣讲深入人心,有效推动了基层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借鉴实施导师制,即延揽多名高校专家、资深文化人士、宣讲名师等“传帮带”,精心组织“磨课”提升。“磨课”过程中,多位导师突出集体性、批判性和实践性原则。首先是在宣讲稿件上下功夫,采取导师组成员事先调查、集体备课、试讲评议等措施,要求宣讲员先拿出一个有吸引力、有理论深度的讲稿,初始文稿“磨课”两次以上,经过导师组专家以螺旋发展的方式汇聚集体智慧,对每一篇宣讲稿件去粗存精,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成熟后进入背稿宣讲阶段。接下来,进入试讲“磨课”阶段,指导宣讲员在常规宣讲过程中诸如上台、鞠躬、谢幕等要求,深入村居(社区)宣讲过程中诸如俯身、面对面、心贴心等拉近与群众距离的细节做法,以及将“书面语”变成“口头语”,把“普通话”翻译成“乡土话”,力求宣讲生动鲜活、入情入理,使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理论宣讲工作的实效。

  通过不断打磨精品课件、探索宣讲形式,全区党员干部用聚人气、接地气的语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全区理论宣讲活动更好地发挥起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落地生根。今年以来,临沂市河东区共挖掘各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单位、企业、学校等宣讲骨干190余人,打磨优秀稿件200余篇。下一步,河东区理论武装孵化中心将持续发挥阵地作用,磨出好文,研出精品,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指导服务,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地指导实践、促进工作。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徐耀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