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健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高质量图书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中作用重大。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更加多元,出版行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两个效益难以兼顾的情况下,部分出版社急功近利,片面重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图书质量。图书出版品种数量增长较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加重了这种趋势,以致出现“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严重影响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一、图书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出版单位管理者因素

  就整个出版业而言,出版单位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版单位的管理者很难严格地执行或落实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主要表现为:

  首先,缺乏对出版单位管理者责任追究和处罚。大部分出版单位在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过程中,过于侧重对图书质量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责任编辑的监督和处罚,而对于复审、终审的责任追究往往轻描淡写。

  其次,部分出版单位管理者缺乏职业资格认定。某些管理者忽视了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对于从业人员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出现选用不具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担任复审、终审人员。

  再次,出版单位管理者默许或者授意安排不具备编辑职业资格的人员编发书稿。在市场环境下,出版社急于抢占市场,确定选题后要求缩短出版周期,许多没有编辑经验的人员承担经济指标,通过“挂双编”等形式绕过政策禁区,开始编发书稿。

  (二)责任编辑因素

  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近年来部分出版单位重视经济效益,盲目跟风,不顾出版工作周期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求,压缩各环节生产时间,加大编辑人员工作量。二是责任编辑所学专业与所编图书内容不对口,致使编辑的专业弱化,也是导致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三是编辑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到位。许多出版单位除了编辑知识、参考工具书更新不及时外,所遵照的差错率计算标准也是多年前的旧版本,导致编辑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执行不到位。

  (三)网络的影响

  网络粗鄙用语和非主流观点的影响也是图书出现文字性差错甚至出现政治、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许多编辑查阅资料核对史实依赖上网搜索,不规范使用及参考权威工具书,是引文错误、知识性错误频发的根源。

  (四)工作流程执行不力

  不严格执行预先制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是图书质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三审制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落实。出版单位在制度建设和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设计时,明确规定书稿必须经过三审才能付印,但在实际工作中,复审、终审往往流于形式,把关、审核缺位。

  二、健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议

  健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上下齐心,内外合力,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出版业内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建议

  1.完善出版单位管理者职责

  出版单位管理者应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创新质量管理体制,从根本上确保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

  (1)把好选人、选题两道关口。出版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出版专业化理念,要以专业视角、专业的方法把好选人、选题两道关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出自己优长专业领域的书才是规避风险,保障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万全之策。

  (2)强化图书出版的过程管理。出版单位的编辑出版工作必须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把质量管理放入整个出版过程中来把握,通过过程管理保障图书产品的质量。

  (3)对图书质量的事后处罚变为印前检查。目前出版社对图书质量的检查大部分是针对成品图书的检查,实行的奖惩制度也是针对成品图书的。出版社对图书质量应立足于防患于未然,把内容问题编校差错消灭在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中。

  2.加强责任编辑的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

  责任编辑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的着力点。

  (1)对于新入职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强制性脱产培训。每年定期对进行新入职人员一定时限的脱产培训,奠定扎实的从业基础。

  (2)实行申报选题与责任编辑专业挂钩的管理办法。责任编辑在获得责任编辑资格5年内,申报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选题,应同时出具书面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建议书。

  (3)加强对责任编辑的业务指导。恢复发扬出版业“传帮带”传统,并形成制度。新编辑获得责任编辑证书一年内编辑的书稿或担任初审的前三种书稿,担任复审的人员应与其共同完成初审工作,对其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并共同署名责任编辑。

  (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建议

  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据《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对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物实施行业管理和法律监督。要管理与服务并重,搭建服务平台,为出版单位提高出版物质量提供咨询服务。

  1.制度建设

  (1)建立完善的图书审读制度。建立日常的图书审读制度,开展图书质量检查工作。应坚持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图书审读制度应涵盖所有的出版单位,覆盖所有在检查时间范围内有成品图书出版的责任编辑。

  (2)建立图书质量管理档案和责任编辑退出机制。为所有获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领取责任编辑证书的人员建立图书质量档案,将其历年在各种图书质量检查中的结果记录在案,进行动态跟踪与管理。

  (3)建立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公示、公布制度。图书质检部门在将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反馈意见表通知出版单位的同时,也在限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可以使责任编辑对于图书内容和编校差错、错误判断标准、计错标准有清晰的认识,便于减少争议、统一标准。

  (4)建立针对三审制的专项检查制度。每年不定期按一定比例抽检初版书,要求出版单位提供书稿的初审清样、三审意见书、印前审读记录等相关材料,了解书稿编辑加工修改审查的全过程,据此对该出版单位执行三审制度的状况作出评估,其结果以及该出版单位该年度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应作为出版单位分级管理制度、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实施的依据。

  2.咨询服务

  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除了做好行业管理和法律监督工作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利用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源,利用现有的数字平台,为出版单位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供帮助和服务。

  (1)及时发布国家出版行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图书质量的最新标准和规定,供出版单位和责任编辑参考。

  (2)依托审读专家人才库为出版单位和责任编辑提供咨询服务。

  (3)提倡和建议推广采用最新数字技术作为保障图书质量的辅助手段。目前,出版业正向数字出版转型,各出版单位基本上实现了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站在行业管理和行业标准的高度,提倡和建议推广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保障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总之,出版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力促出版单位全面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规程,必须从法律监管的高度,秉持法不容情的精神,对出版单位和出版物进行严格审查、依法监管,从而形成健全的图书出版物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强国梦早日实现。(孙晓忠)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