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河尾闾奏佳音

航拍黄河和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振 贾瑞君 李明

  上半年生产总值1824.8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居全省首位;11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居全省首位;二季度全市环境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上年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民意调查6项指标全部位列全省首位……

  一连串令人振奋的“首位之音”,奏响于黄河尾闾的东营。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来到东营黄河入海口考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东营扛起责任担当,紧抓历史机遇,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一盘棋中定坐标

  10月中下旬开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10万亩湿地恢复区里,数以万计的野鸭浮在水面上,白琵鹭、白鹭以及列入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的卷羽鹈鹕嬉戏觅食,引吭高歌。

  “丰富的水源、食物,不被打扰的开阔天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河三角洲生态治理和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这片土地的变化,保护区管委会工程师朱书玉记在心里。两年来,东营投资10.6亿元实施16个生态修复项目,7.25万亩耕地还湿、还滩,241公里水系实现连通,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广袤三角洲悄然展露新颜。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研究这一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天然的实验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古金魁揭开了东营大手笔投入的“谜底”:保护好黄河三角洲对促进黄河生态系统健康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这是东营作为入海口城市责无旁贷的使命。

  两年来,东营将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视为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推进相关工作:

  ——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在全国率先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性法治体系,近几年,系统规划《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出台《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6大方面23项攻坚任务,为生态保护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创造性解决困难障碍。排查确权海域、养殖坑塘、盐田等5类相关问题,开展精细化处置。核心保护区内,16宗确权海域已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矛盾冲突全部处置完成。

  ——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以区域统筹协调思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广泛开展黄河三角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跨区域、跨城市生态保护合作。

  ……

  区域发展的高度,与定位息息相关。在山东,东营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城市;在全国,东营又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时代大势、国家发展、历史选择汇流至此,将东营定位推到了更宏阔的坐标系中,东营的视角也就不再拘于一城一域,而是放眼全国大局,心系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

  去年,胜利油田效益稳产2340万吨,中海油渤海垦利油田原油上岸776万吨,原油进口3779万吨,东营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

  作为拥有341万亩盐碱地的盐碱地大市,东营敞开大门广纳人才,组建“集团军”向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高地发起冲锋。去年,盐碱地国创中心落户东营,成立了由8名院士领衔,28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瞄准“题眼”攻高地

  东营港约20公里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风电A场址,海风吹动风机叶片,转出了山东平价海上风电首度“绿电”;百公里外,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中船海装海上风电机组装备总装基地机声隆隆;广利港区通用码头,百米长的风电叶片装载上船……曾经的空旷海域、荒芜滩涂,诞生多项风电“第一”和“之最”,拨动这座传统化石能源之城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舵”。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先。如果说,东营新能源产业突破的“题眼”,在于点出了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那么放眼全局,东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与之一脉相承——高标准的自我要求。

  比如,高水平的顶层设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东营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启动实施规划,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为框架的“1+9”规划体系,为落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科学的路线图。

  比如,聚焦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四新经济”加快发展壮大,让新动能成为发展主引擎。

  河口区蓝色经济产业园,富海集团年产150万吨聚酯包装材料项目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杨德武拿出了一个塑料瓶。塑料瓶看似普通,材料却有高科技加持:引进国际领先的聚酯两釜增粘和直熔法技术,比起常规工艺,瓶片和片材的生产能耗分别降低30%、80%以上。企业也就此实现“原油—石脑油—PX—PTA—功能型聚酯材料”全产业链贯通。

  这只塑料瓶,折射出东营产业突破的一个路径:以新技术、新理念、链条缺失环节的引进,引领产业结构的重塑,继而实现突破,传统工业城市转型与振兴的关键就在于此。

  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依赖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对接国家电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中国电科院……两个多月时间里反复对接协调,东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主任薄庆良和不少同事,都成了这些“国字号”的熟面孔,交流间,他们口中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东营风电装备检测认证创新基地。

  “高质量发展风电,这是东营必须攻下的高地。”薄庆良说。风电装备检测认证创新基地落地,东营就能开展风电机组及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试验检测、测试认证等工作,比起单一的风电部件生产,更能实现身位的领先。对于山东而言,也能弥补相关检测能力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链。

  致富路铺在百姓身边

  文艺演出上激昂的乐声,美食品鉴活动中的赞叹声……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一期投资5000万元的东营杨庙·黄河里成了欢腾的乐园。“黄河里,幸福里!”小酒馆的留言条道出了游客的心声。

  感到幸福的不止游客。东营杨庙·黄河里采取政府+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方式,依托杨庙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整合社区周边土地、劳务、产业等资源,文旅产业发展的红利直接体现在群众的腰包里。项目直接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就业500多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步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阶段,东营迎来新的任务和使命:作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均富裕程度较高,区域、城乡之间相对均衡,拥有良好的共同富裕基础的城市,东营勇担责任,为山东特色的共同富裕探路前行。今年,我省提出支持东营等有条件的市探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

  致富的路要下沉,要让致富能力薄弱者实现致富。

  “咣当咣当”,10月20日一早,广饶县大码头镇码二村村委传来机杼声。这里是东营共同富裕示范工坊之一——千织梭“共富工坊”。今年,码二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打造生产车间,统一注册品牌,购买物料,组织销售。大码头是传统纺织村,留守妇女、老人很多都是纺织能手。“入社后,织两件,自己得一件,能拿回去卖,也能在合作社折价领钱。”村民隋中爱身体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共富工坊”给了她家门口致富的机会,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

  保障的路,要下沉再下沉。去年,东营在全省率先建立急难救助帮扶体系,对因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无法覆盖或救助后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提供应急性、过渡性、保障性救助。

  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一连串问题写入东营市“十四五”规划。东营时刻提醒自己,前路光明,但当下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不过,清晰的问题清单更加催人奋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为东营提供更多破解问题的契机和动力。滔滔黄河潮涌入海,迎来的是更加壮丽的征程。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