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记录山东文化“两创”十年之变

记录山东文化“两创”十年之变

◆重磅推出编辑部文章 ◆发布手绘长卷《文·脉》◆摄制微纪录片◆精雕细琢《“守艺”山东》

  本报记者 张兆友 张召兴 孟焕然 李振兴 杨新会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赋予山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使命。11月27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召开。大众日报主打创意驱动,推出系列重磅全媒体产品,刷屏朋友圈,引发持续关注。

  写出文化“两创”大文章

  让思想传递力量

  大众日报在头版重磅推出编辑部文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全文共计6000余字。这是大众日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今年大众日报评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场重大战役性报道,突出体现了大众日报的政治站位。

  大宣传要有大手笔,写出大文章。十年来,山东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收获,践行文化“两创”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大型政论,大众日报编辑部文章从丰富纷纭的信息观点中“突围”“出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两个特殊场景的时空转换切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系统回顾山东十年文化传承发展辉煌历程,总结以往经验,把握发展规律。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辛写作,前后反复打磨调整修改,这篇文章的成功,在于求实,也在于求新求深。确定写作方向以后,写作小组通过扎实调研、深入讨论,对文章立意、结构、论述的风格特点都作了详尽策划。写作过程中,从理论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和评价山东文化“两创”实践经验,既在历史单元里看十年,又在空间坐标中看山东,由此精彩呈现了山东十年巨变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为新时代新征程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

  思想传递力量。文章首先在大众日报刊发,得到社会各界和同行专家认可,被认为是大众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后经网端微集中推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经过多轮传播造势,产生了层层传递的涟漪效应,对全省上下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强之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贡献了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手绘长卷《文·脉》

  记录十年之变

  感受齐鲁山海,触摸文化脉搏。回首山东文化“两创”十年间,《齐鲁文库》亮相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重大项目启幕、山东手造打开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黄河大集、文旅融合推进“四廊一线”融合全省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沂蒙山》歌舞剧获“文华大奖”,“济南数字博物馆平台”正式亮相,山东好人、春秋课堂以文化人……一个个生动的山东“两创”故事跃然屏上。

  大众日报重磅推出手绘长卷H5《文·脉》,将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浓缩成一卷,展现山东在文化“两创”十年间的发展变化。

  “两创”跃然屏上,绘制齐鲁风景。泰山、尼山圣境、山东手造中心、黄河大集、《沂蒙山》歌舞剧、春秋课堂……7个篇章、22个故事,以山脉、河脉、泉脉、人脉进行串联,汇聚成博大精深的齐鲁文脉,一组组坚实数据、一个个“两创”亮点、一幕幕动人图景尽收眼底,铺展出一幅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的壮美画卷。

  《文·脉》以H5为创新载体,每个场景均以微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打造动态长卷新形式,实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创新突破,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产品发布后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以全新形式打造全新阅读体验,实现破圈传播。

  甲骨文活起来

  “拼”出山东文化宝藏

  山东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近年来,山东系统推进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儒典》世界瞩目,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全球圈粉,网红打卡地频频出圈,一大批手造好物登上热搜,家喻户晓……在此背景下,大众日报推出《H5丨好“拼”山东,领取你的专属甲骨文》大型互动报道,主打“拼”概念,产品采用数百个甲骨文作为拼图字块,集互动、收集、分享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将山东文化“两创”成果融入一笔一画、一图一绘,在阅读、观看和交互上带给网友全新的体验。

  该产品共设计24个纯手绘场景,创新性采用“游戏式闯关”交互模式,用户只需滑动浮动着的甲骨文字符就可拼出代表山东文化“两创”故事的神秘图案,随之便可解锁完整海报和故事专属“Slogan”。产品包括“传统文化”“山东手造”“出圈打卡地”“美丽乡村”“山东好人”“文娱产业” 六个热点板块,用古老的甲骨文生动诠释,内涵更加丰富。

  该产品每个板块还巧妙设置“点亮星星”环节,邀请网友互动收集星星,最后成功闯关完成点亮六颗星星,共同“拼”出一个个有温度、有力量的故事。同时,拼图元素运动轨迹精准自如、滚动流畅,极大增强了用户沉浸式体验感。该系列产品在大众日报全媒矩阵发布后,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让古老的甲骨文一改往日“冷门绝学”形象,穿越3600余年历史尘埃,生动展示了山东文化“两创”十年里众多“拼”出来的创新成果、经典时刻。轻量化的传播方式以及极具内涵的呈现方式促使该产品快速占领舆论场,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故事见微知著

  “守艺”山东共情共鸣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勇于挑担的人,扁担的一头挑着“守艺”,另一头挑着“创新”,而最重要的是“传承”。

  基于这样的理念,大众日报触角向下,在山东践行文化“两创”十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宏大的主题聚焦于分处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四位传承人身上,创意策划文化“两创”主题微纪录片《“守艺”山东》。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的剪辑手法,通过人物讲述与特写镜头的穿插交替,赋予其严谨的逻辑,生动再现四位传承人十年艰难“守艺”的故事,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政策背景融入其中,折射山东十年文化“两创”工作。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获得了上观新闻、南方+客户端、潮新闻客户端、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百度等平台的推送。

  正能量需要澎湃大流量,大众日报发挥融媒产品优势,将《“守艺”山东》纪录片进行了亮点切片,并为每个传承人制作了独立采访视频,在大众日报客户端、视频号及其他商业平台分发,形成强大传播矩阵,吸引了上观新闻、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等省外媒体的持续关注、转发,并在今日头条、视频号等商业平台持续引发热议。

  重磅推出11分钟微纪录片

  以微视角承载大文化

  微纪录片《山东文化“两创”微纪录》关注山东文化建设10年成果,下手早、准备充分,10月中旬开始组建项目团队进行选题策划,通过采访山东大学文化学者杨朝明、山东师范大学文化学者王志民阐释文化“两创”内涵和要义,进而在济宁、济南、临沂多地采访文化“两创”10年实践情况,采访对象多达15人,录制素材达500G左右,后期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11分钟微纪录片,顺利在山东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召开当天发布,取得广泛好评。

  此外,多位专家学者的采访素材和典型案例被拆分成小片陆续发布,《王志民:我们就这样立起了文化泰山》《鲁源新村:用传统“宿”造美好生活》《儒风有新韵,“新三孔”有新作为》《杨朝明:书写好中华文化的山东篇章》《“新课标”:古诗吟诵、非遗席编上课堂》等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