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烟台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链长制”决策部署,以“链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九大制造业集群规模扩张、16条重点产业链延伸拓展,着力打造占据领先优势、激活增长引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烟台九大产业实现产值8700亿元,过千亿元产业集群达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5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13个,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成效明显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城市。

  压实链式责任,以上率下抓好产业发展

  突出“链长制就是责任制”,把链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级领导牵头,自上而下构建起“链长领衔、链办领建、链主领航”的组织架构。

  链长领衔,成立市产业链发展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链长,10位市级领导担任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8个市直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定期召开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座谈会,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链办领建,建立市县联动配合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实体化运作;在产业园区设置链办,负责产业链一线工作具体落实。

  链主领航,筛选35家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91家行业支撑型骨干企业,牵头推进重点园区规划建设、项目招引落地、资源要素配置等工作。

  实行链式招商,精准高效延链补链强链

  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缺失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有针对性引项目、育链主、强产业。

  抓前端强化研究谋划。聚焦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领域及重点企业,梳理出涉及的国内头部企业490家、重点科研院所90家,作为招商重点,每年每条产业链至少引进1个投资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

  抓中端强化靶向招引。把今年确定为“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深入实施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一季度,赴广州、深圳、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开展对接洽谈20场,举办儒商大会重点产业链合作推介、国际装备制造博览会、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等会展招商活动40场。

  抓后端强化签约落地。全力做好招商“后半篇”文章,不仅注重合同资金、签约数量,更注重实际到位、项目落地,切实破解项目招引“落地难”问题。

东方航天港首次海上发射试验

  攻坚链式项目,膨胀壮大产业规模体量

  牢固树立“项目兴市”意识,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集中攻坚年”,全力抓好年度投资1786亿元的497个延链补链项目,以项目“链式”发展带动产业裂变升级。

  做大做强项目载体。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升级硬设施,优化软环境,确保发展速度高于上年。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区域重点骨干企业,孵化出投资43亿元的蓝色药谷、12亿元的山东国际生物、10亿元的石药创新药等一批高能级特色产业园。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建立一年2次集中签约、2次集中开工、2次现场观摩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见效。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总投资1493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今年6月开始中交,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展开,总投资200亿元的万华乙烯二期项目所有装置全部开工建设;汽车产业链,上汽通用东岳凯迪拉克新车型即将投产、新能源电池项目正在实施产线改造;航空航天产业链,东方航天港总投资185亿元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落地、首颗试验卫星“烟台一号”发射;清洁能源产业链,“四大核电”“七大海上风电”“三大LNG”顺利推进,2022年年底全市装机容量达110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

  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100家龙头骨干型、100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奖补激励资金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布局新项目、延长产业链。今年一季度,倍增企业通过实施大项目合计实现产值1554.4亿元。

  突破链式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按照“一个产业链、一批创新资源”的思路,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主导产业生产力转化。

  积极搭建高能级平台。支持链主企业、关联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突破400家。

  大力培育高成长企业。鼓励链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整合资源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省级以上高成长企业435家、总量达13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分别达3221家、1909家、57家、27家。

  着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围绕产业链发展所需,加快八角湾、裕龙岛毗邻区域两个人才集聚区建设,常态化实施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今年以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

  更加突出高技术赋能。滚动实施“千企技改”,集中建设100家智慧工厂、1000条数字化生产线,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今年有望达10%。

  强化链式保障,力促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坚持一切围着产业转、一切盯着产业干,从政策供给、专项服务、调度督导、考核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建机制、促落实,力促产业链发展走深走实。

  建立政策供给机制。采取“一链一策”“一链多策”模式,出台《烟台市重点产业链导向目录》和各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逐个产业链梳理现状、问题和导向清单,逐个产业链制定金融、土地、要素等扶持政策。

  建立专项服务机制。针对产业发展难题,优化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专员数量由去年的1855名增至2224名,联系服务企业由3139家增至3801家,领域由制造业延展至服务业、建筑和房地产业、批零住餐业。

  建立调度督导机制。将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纳入挂图作战平台,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例会,每季度汇总各链办工作进展、通报产业链发展情况。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重点产业链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干部评先树优、选拔使用等挂钩。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保年内九大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力争过万亿元,以实体经济的加力提速有力支撑烟台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 江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