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厚植“拔节生长”的丰沃土壤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也是稳粮保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式方法,打好增量、提质、强能“组合拳”,厚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拔节生长”的丰沃土壤,构建从“扎根”到“丰收”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培育出一批经营规模适度、管理水平高、发展效益好、服务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构建发展“生态圈”

  “以前种地靠经验和体力,现在靠的不仅是高科技设备,还有你们这些大专家。”冠县甘官屯镇后王二寨村种粮大户张维峰站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同“杜站长工作室”的技术人员打趣。

  技术人员此次是专门来张维峰的麦田里查看麦苗长势的。“从种到收,都有专家指导,再种几百亩地我也敢!”张维峰放眼麦田,眼神里满是丰收的希望。

  为确保春耕春管顺利进行,甘官屯镇“杜站长工作室”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从精细化播种到高效灌溉,从科学施肥到智能化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该镇农技站站长王自军介绍:“我们通过上门指导、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最新的春耕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杜立芝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为依托,聊城市于2023年成立“杜站长工作室”,实现135个乡镇(街道)、2166个行政村农技服务全覆盖。

  2024年,“杜站长工作室”现场指导达4.29万人次,线上解决种植问题730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0余项,引进作物新品种70余个,目前已带动培养农业各类人才1300余人。

  “杜站长工作室”是聊城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圈”的缩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聊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围绕规范运营、提升能力、强化支持等环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保障。

  此外,聊城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市、县、乡三级共计860余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宣传、规范运营、财务会计、技术支持、质量把控、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服务。

点燃发展“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聊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拥抱科技,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在这里,智慧农业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许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入了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我们的所有机械都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农户不出家门便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作业过程。”冠县延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汝尚说。近年来,该合作社通过配备优良机械、优质团队,统一作业标准、技术培训,成为县里首屈一指的农业服务主体。

  在聊城市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玻璃温室内春意盎然。“我们的玻璃温室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全程电脑控制。立体式种植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由云平台、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监控、一体化水肥施肥器、田间管道等组成,根据土壤墒情和需肥规律,结合草莓不同时期生长情况制定周期性水肥计划。”产业园负责人介绍。

  除了智慧农业的蓬勃之势,新品种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绿梦灵芝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灵芝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合作社领办企业——山东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灵芝研发基地,开展灵芝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高了灵芝的附加值。远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每年试验小麦、玉米等新品种3个以上,试验优化农机、农技、农资融合方案。合作社还推广了秸秆还田、精量播种、高效植保等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也要向“链”求“新”。聊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注重生产环节的科技创新,还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阳谷先运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位于阳谷县高庙王镇。合作社先后注册了“先运”“歪嘴”“江北第一辣”“阳谷朝天椒”等共6个商标,其中“江北第一辣”被评为绿色食品,“阳谷朝天椒”被认定为地标产品。

引来发展“源头活水”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支持。

  临清市松林镇张庄村,侯东海正忙着将印有“松林鸽蛋”标识的礼盒装车,车辆即将发往城区的连锁超市。“多亏了这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让我的养鸽事业渡过了难关。”望着养殖场里的2万余只鸽子,这位“80后”养鸽专业户感慨万千。

  侯东海从2018年开始接触养鸽行业,有一次,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资金链几近断裂。村党支部书记侯东飞了解情况后,帮助侯东海联系了松林镇人社所,并申请了贷款援助。仅3天时间,侯东海的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便发放到位。

  “政府贴息后,实际融资成本相比普通贷款低60%,相当于每年省下近万元。”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不仅填补了经营缺口,更为侯东海扩大经营创造了条件。如今侯东海的养殖基地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带动周边12户村民发展庭院养殖,形成了“集中育雏+分散养殖”的特色产业链。

  无独有偶,莘县魏庄镇西江店村育苗场负责人裴勇也受益于资金支持。“每年这个时候,手头资金都比较紧张,感谢银行为我发放的50万元贷款。”今年2月11日,裴勇感慨地说。

  春节前他就忙着为种苗培育做准备,然而资金周转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聊城市分行了解到裴勇的资金需求后,立即上门服务,当天完成了业务受理和调查,裴勇很快获批了50万元的授信额度。采购原材料的资金有了着落,裴勇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为深化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聊城市选派县乡村三级金融专员6653名,探索“政企银保担”合作模式等举措,2023年以来,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贷款业务4.8万笔、金额62.76亿元。

  聊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拔节生长”,是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乡村振兴,更为聊城市的农业强市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土)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