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让农民富起来,单靠“土里刨食”肯定不行。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土地规模化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受城市高技能人才增加、企业数智化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开始返乡……如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挣上钱,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州是农业大市,据调查显示,2021年全市16—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约有252万人,其中约有45万人的失能人员、半失能人员、单纯料理家务及赋闲等人员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为让农民在家门口端上“薪”饭碗,2022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一揽子推出24项改革事项,探索出一条“党委统筹协调、政府服务兜底、市场主导引导、群众自主自愿”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以前总怕回乡挣不到钱,现在社区把活儿送上门了!”夏津县东李官屯镇贺屯村的张慧笑得很是舒心。
“一天挣八九十元,还能盯着娃在旁边背书,比在外打工心静!”张慧手上编着藤篮,眼神不时飘向儿子。像这样的社区微业点,夏津县已孵化了数十个,来料加工、电商包装、手工编织……把岗位“种”在妈妈们的生活线上。
镇干部坦言:“咱不图规模,图的是让妈妈们顾家、增收两不误。”针头线脑连起的日子,缝补了曾经分离的时光。
这是德州市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作为农业大市的德州,坚持深化改革,2022年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在乡镇吸纳就业、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能人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等8个方面整体谋划,为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产业吸纳,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之前在外打工不稳定,收入也不多,现在需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月收入7000多元。”禹城市伦镇朱庄村村民秦盟盟在牧场一边熟练地给奶牛挤奶,一边高兴地说。
禹城市伦镇三产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距离朱庄村仅2公里,占地1147.86亩,是当地的重点产业,以奶牛养殖为基础,延伸成牧草种植、鲜奶加工、农业生态观光等多产发展,牧场年产值3.6亿元,加工年产值5亿元,安置周边100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
近年来,德州市大力发展镇域产业,开展“一镇一园区”建设行动,推进中心镇、特色镇、区域合作重点镇“三镇”建设,着力增强镇域聚集功能,全市已建成乡镇产业园区67个,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
临邑县嘉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雨是一名“90后”,2020年返乡创业,流转1300亩土地,推技术、提单产,粮食连年丰收。同时,他建设鲜食玉米共富工厂,年产30万穗、产值120万元,吸纳周边村民3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约6000元。
德州市注重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在市级设立1000万元返乡创业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七类人员回乡创业带就业,目前已回引返乡创业能人2700多人,建成返乡创业园、电商孵化基地等89处,带动就业8.9万人。
在乐陵市杨安镇,6名“80后”“90后”企业家携手共同返乡创业,建起预制菜产业园。“我们计划拓展海外市场,由原来的4条生产线增加到6条生产线,可以解决近百个就业岗位。”山东世味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彬彬说道。目前,乐陵市调味品返乡创业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已招引世味佳、素喜商务等17家企业入驻,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为周边群众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
多元化服务,畅通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初中毕业的许光蒙因缺乏技能,打工3年后失业,2024年7月在平原县就业服务平台被登记为“16—24岁失业青年”,平台将其纳入“一对一”帮扶台账,优先推荐见习岗位,并线上为其讲解政策。
一个月后,许光蒙入职山东艾普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见习,现在,他已掌握实操技能,月工资5400元,较同期无经验求职者收入更高、稳定性更强,实现了从“无业”到“技能就业”的转变。
德州市搭建线上立体服务平台,完善提升德州智慧就业网、手机微信服务号、移动客户端“一网一微一端”服务功能,建立动态线上零工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人岗精准对接“一站式”就业服务。目前,全市已运行15家线上零工市场,求职者可实现24小时找工作。
“我们县建成运行2家零工市场,线上线下发布用工信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对接、职业介绍指导培训、手工零活、零工上市等服务。零工上市服务,一般工资日结的都是在班车接送点,统一乘车去企业,周结和长期的都有食宿保障,这样既节省时间,也保障了就业人员的安全,实现了零工人员‘出家门、进厂门’。”齐河县人社局就业服务股副股长周晓龙介绍。
德州市已建成县乡规范化线下公益性零工市场32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携岗入村(社区)设立“零工超市”“零工驿站”1000余个,累计举办对接服务活动1112场次,促成企业用工4.1万人次、灵活就业19.2万人次,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线上全时段,线下全覆盖,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快车道”。
“在家门口就能问政策、找岗位,太方便了!”庆云县渤海路街道韩家村村民刘女士高兴地说。
不仅线下线上相结合,德州市还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创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化服务”融合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增设134个乡镇(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组建村级就业服务站4988个,全市就业服务人员超过9000人,确保岗位推荐和需求收集服务第一时间直达群众身边,18.5万名劳动力实现“人岗对接”。
靶向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
“感谢家人们喜欢咱家的面粉,仅剩3件,拼手速的时候来了,3、2、1,恭喜抢到的家人们!”50岁的任岁英在直播间热情地向网友推介自家的面粉。
任岁英是庆云县的一名电商个体户,主要经营面粉、杂粮等产品,面对传统电商的激烈竞争,开始转行。“多亏了县里的电商培训,我半年就学会了做短视频和直播,每个月比原来能多收入5000多元。”
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德州市把提升劳动者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思路,创新建立大培训格局,坚持技能培训就业导向,由组织部门整合各部门培训项目、资金,统一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不低于2万人次。
家住夏津县银城街道塔坡村的刘玲玲说:“我今年45岁,孩子上班后一直想就近找个活儿干,但是这个年纪工作不好找。今年,得知有公益培训,我立刻报了名,并通过学习取得了从业资格,成功入职爱侬家政公司。现在与社区居民签订合同,负责保洁、做饭、护理孩子,每月工资5500元,离家也近,还能经常见到孩子。”
德州市突出康养等重点领域,扩大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急需紧缺工种培训规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用技能等特色专题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全面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项目化培训方式,扩大家政服务培训规模,近三年累计开展培训11.4万人次。
德州市推广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创新设置“通用券”“定向券”,推出快递员、代驾员等36项工种目录,提供自主选择参与、培训补贴申领等服务,探索直播培训等新模式,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14.79万人次。探索实施“农民工免费上大学”行动,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区)电大教学点开设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专业课,实行学历和技能双证培养,三年共帮助1004名农民实现了大学梦。
帮扶拓岗,兜牢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底线
清晨,乐陵市云红街道刘桥村村民刘汉兴准时开始保洁工作。作为刘桥村公益岗小组长,他负责村庄的环境卫生。
“我今年62岁,这个年龄出去打工也没人用了,公益岗挺适合我,在村里有份工作很好,每个月有500多元钱的收入。”谈及这份工作,他很满足。
此类公益岗,在德州市各村都有,成为困难群众就业的兜底举措之一。
近年来,德州市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岗位设置以农村大龄剩余劳动力为主体,设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五大类岗位,在岗群众达8.2万人。结合基层养老托幼、乡村文化振兴等服务需求,聚焦失业抚养二孩三孩妈妈、失业青年、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开发“吨半粮”农田管护员等特色公益岗1万个。
同时,德州市积极创新推广以工代赈就业方式。临邑县孟寺镇刘楼村村民刘兴林连续两年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正在进行管沟开挖的他提到以工代赈很高兴:“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每个月能挣4500元左右,这两个工程干下来,收入1.8万多元。给以工代赈项目干活,离家近还赚钱。”据了解,德州市目前共实施501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6.09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1.89万元。
“以改革激活力,让群众多受益。德州市紧紧围绕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在拓展县乡就业空间、构建创业带就业机制、强化就业帮扶指导等方面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好就业、就好业,让幸福生活再加码。”德州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尚键说。(记者 李希武 通讯员 万传泽 于姗 马全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