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走进东平县养老服务中心,院落里阳光正好,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房间里窗明几净,86岁的姜广连老人正悠闲地看着电视。“来这儿之前还担心不习惯,结果一来就喜欢上了!”他笑着说,“这里亮堂、暖和,老伙计们能一起唱戏、下棋,日子有滋有味。”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东平县并非个例。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共19.18万人,占总人口的23.98%,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产生了大量留守、空巢老人,他们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凸显。这个有着“三山三水四分田”地理特征的县,以一场深刻的养老改革破题开路,让“老有所养”从愿景走向现实。
曾经,东平县的养老机构面临着发展瓶颈——农村敬老院分散运营,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旧、服务弱的问题。“一镇一院”的传统模式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41.9%。
如何破解困局,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东平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全县特困人员供养工作专班,整合2亿元资产,将14处农村敬老院整合为6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1处精神卫生中心。

县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陪伴老人户外活动
依托东平湖生态优势,打造“东西南北”四大集中供养片区,6处养老服务中心全部按照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建设,新增护理型床位850张。每个中心都配套了医疗康养、文化娱乐设施,设置失能照护专区与日间照料专区,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改革后,特困供养运转经费投入减少30%,管理人员精简50%,入住率由41.9%提高到80%以上。”东平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来涛说。
硬件升级只是基础,如何提升服务效能才是根本。东平县创新打造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新模式,在机构内,老年人既能享受专业护理,又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这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了,以前跑医院排队累得慌。”张之社老人说,现在好了,医生就在身边,随时检查,药也按时送到手里,心里特别有底。
东平县所有集中供养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报销,打通“养办医”与“医办养”双通道,实现“康复送床边、小病不出院、大病急转诊”。 专业医疗团队每天巡访探视,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医疗诊治、养老照护等一站式医养服务。
在提升医疗护理水平的同时,东平县更加注重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养老服务中心探索音乐、园艺、芳香、缅怀等康养模式,组建歌舞队、园艺队,定期开展节庆、生日庆祝、影视放映及田间体验等活动。

护理员与老人的温馨日常
“人老了,图啥?不就是图个身子舒坦、心里暖和吗?这儿啊,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丁连秀老人说着连连点头。
如何确保改革成果长效可持续?
东平县探索构建“县统筹、镇协同、机构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管理主体由乡镇(街道)改为县民政局统筹管理。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运营、独立核算”。
该县还成立了县级国有东平县滨湖医养健康有限公司,统筹运营6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和“情暖夕阳”三大民生项目。同时,明确四大类21项养老机构管理清单,建设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监管平台,对资金运行实行“数智化”监管。
在资金保障方面,县级在市级完全失能和完全自理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标准每人每月1700元、1223元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5000元、1500元的运营补贴。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高龄补贴1000元。
“可以说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到监管保障,构建了完整的保障体系,为提升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了坚实后盾。”大羊镇康养中心负责人韩东说。
站在东平湖畔,脑海中浮现老人们幸福的面容,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县的养老改革成果,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缩影。(李振坤)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