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青年学习会”成员为小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你印象中的思政课是什么模样?
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在教室里,老师一板一眼讲,学生正襟危坐听。可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却有不一样的答案。
点开“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可以进入一个名为“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网页,点击“我要做实验”,便能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到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好玩、有趣,相信这堂课一定能颠覆你对思政课的认知。记者看到,这门课程已收获“3万+”的学习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课程。
“该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历史必然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广友教授说,“课程研发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
“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我们倾力打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思政‘金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是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计划的重要体现,也是学院‘一融双高’党建工程的创新实践。”学院党委书记鞠晗说。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打破课堂壁垒,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桌剧”“红色台剧”,成立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并形成数字产品,使大学生从历史故事的“旁观者”变为历史发展的“参与者”。
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学生开展的红色剧本演绎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三湾》《遵义会议》……大学生以剧本讲述党史,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党史故事的“粉丝”。
近年来,剧本杀游戏以其独特的互动形式,成为年轻人社交娱乐的新选择。其中,“红色主题”剧本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娱乐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沉浸,让青年一代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又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年轻态”新活力。
红色剧本杀是怎么选材的?又是通过什么聚拢了一众年轻人?
4月8日,记者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见到了红色剧本杀主创人员张凯钧,他谈起三湾改编等党史事件头头是道:“红色剧本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剧本杀为展现形式。”他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从历史人物的视角,以青年化传播、场景化共鸣、创新化表达,体验党史大事件,增强历史认同感。”当前,张凯钧还围绕红色剧本演绎进行创业,并获得了创投资金。
红色剧本杀不是普通的游戏,而是一场“沉浸式爱国课”。当你穿上军装、化身革命青年,在推理中亲历热血年代,玩着玩着就会把家国情怀融进血脉。这种既正又潮的游戏,让人不禁要问,谁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又燃又好玩?
别样思政课,除了红色剧本杀,还可以有什么?
山东大学的校园里充满着求知的气息,有一个学生社团更是把“硬核”道理讲出了新花样,它就是山东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会(以下简称“青年学习会”)。“青年学习会”作为青年学生理论宣讲的重要平台,正成为师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思想境界的热门阵地。
“用‘00后’的方式讲给‘00后’听”,这是“青年学习会”的法宝。“以前觉得理论宣讲是‘催眠曲’,现在是‘追更’现场。”一位学生说。
“青年学习会”自成立以来,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宗旨,打造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热爱宣讲事业的“青马弘道”理论宣讲队伍。
学生讲理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对于我而言,就是怎样把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讲得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青马弘道”宣讲团成员臧一说,“怎样用政治话语讲、怎样用学术话语讲、怎样用大众话语讲,都是一门学问。”
“我们会针对不同的群体,尝试不同的讲述方式。”“青马弘道”宣讲团成员王彤说,“有一次,我们去小学开展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宣讲,宣讲之初就用一首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引入主题,还通过‘志愿军叔叔冷不冷’等问题与小学生互动,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手拉小手,他们在同学、同讲、同研、同行中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沉浸式体验红色剧本《三湾》
一群热血青年,立志用真情讲好中国故事、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截至目前,“青马弘道”宣讲团成员已奔赴全国多个省市,每年开展理论宣讲200多场。正如“青年学习会”的理念所言——理论可以很鲜活,青春必须有信仰。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90后”青年思政课教师段光鹏谈及对当下思政课建设的感受:“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与时代、与学生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段光鹏还是“青马弘道”宣讲团的指导教师:“经常与思维活跃的‘00后’互动,我上思政课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
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潮”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新实践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本刊记者 杨书云)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