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学生与农民在试验田分层取土样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科技小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在农学院的科技小院里,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带头常年驻守,田地里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出他们的眼睛,老乡种粮种菜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第一时间找他们解决。
“农学院党委坚持教师支部建在学科上、学生支部建在专业上,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格局,组建专家、学生服务队,解决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农学院党委书记王群说,“科技小院和乡村振兴驿站,就是其中的重点举措。”
科技小院故事多
2024年2月,“科技小院”一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
一头是高等学府,一头是田野乡村,科技小院承担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
曾有人说,不要怀疑实习医生的“摇人”(网络用语,“召唤人”的意思)能力,分分钟能把权威教授“摇”来。同样,也千万不要低估科技小院学生的“摇人”能力,他们说不定能把农学院院长“摇”来。
“我现在有3名学生长年驻扎在临邑玉米科技小院里,学生一给我打电话,我就知道老乡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农学院院长张吉旺说,科技小院里的学生面向老百姓,一方面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农田里,另一方面把农民种地方面的需求反馈回来,根据这些反馈我们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创新。张吉旺在黄淮海区指导建立400多个百亩示范片区,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去年,临邑玉米科技小院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农田里,农学院里的师生,成为带着科技、热情和创意,让乡村“活”起来的新农人。
“三农”情怀代代传
4月的田野麦浪翻滚,位于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的60亩农学院试验田里,麦苗长势正旺。在这里,植物科学与信息系主任代兴龙向学生讲授着麦田春管知识。阳光照射下,大家的脸上沁满汗珠。
麦田不远处,是代兴龙和学生管理的岱岳小麦科技小院。“情系三农,岱下筑梦乡村振兴;志在田野,陌上共谱强农华章。”走进科技小院,首先会被这副对联吸引。对联出自代兴龙之手:“当初我写这副对联,是为明志,也是为了对自己和学生进行鞭策。”
农学院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让助农兴农的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生根,离不开这群年轻人的驻守。然而,长期跟土地打交道,每天风吹日晒,靠什么留住他们?
答案是“三农”情怀。
记者分别采访了农学院的3位老师,他们有什么样的“三农”情怀?
“农业不是简简单单的种地。”采访中,张吉旺分享了自己从农的心路历程,“在玉米地里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深知农业学科的重要性,从育种到栽培耕作,每一步都关乎农民的生计。”
“农业科技发展必须为农民算好细账。依靠农业技术,一亩地三十元、五十元的增收,对农民生活就是很大的助力。”农学专业主任宁堂原说。
“小时候,我在玉米地里拔过草,扶着手推播种机播过种。农村生活让我了解到农民的需求所在,我喜欢为大家答疑解惑、传播农业技术。”代兴龙说。
“老师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把这份情怀传承给年轻人。”这是他们共同的答案。
情怀之外呢?
“得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其次就是保障大家的生活条件。”代兴龙说,“我鼓励学生在田间选题、实施、汇报,只有脚扎进泥土里,才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科技小院急需解决的就是学生的洗澡问题,小院最多的时候能有20多个学生同时驻扎,大家洗澡排长队这个问题我得解决一下。”
乡村振兴缺什么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在马庄镇试验田听代兴龙讲授春管知识的学生中,除了他的博士研究生肖丽华外,还有两位是农学院2022级的公费农科生——郭浦筱和彭宸熙。
山东省公费农科生是依据《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开展的定向培养项目,旨在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毕业后需按协议到乡镇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至少5年。“公费农科生免学费和住宿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农学院党支部副书记谢芝馨说,“公费农科生项目设有最低录取分数线,学院去年招收了51名公费农科生,最高分达到600多分。”
为什么选择公费农科生项目?“免学费、住宿费,毕业后能定向就业这一条很有吸引力……”郭浦筱和彭宸熙坦言。
“入学之初,我就坚定了毕业后回到家乡枣庄当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信念。我的妈妈就在乡镇工作,我要跟她并肩作战。”彭宸熙补充说。
郭浦筱和彭宸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们分别是农学院乡村振兴驿站德州总站队长、乡村振兴驿站科技专员。
“在齐河县焦庙镇驻村期间,大年二十九我还跟着教授下田救冻伤麦苗。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郭浦筱说。
乡村振兴缺什么?除了人才之外,还有技术等。
“有一天,安丘市的一位老大哥给我打电话,说麦苗发黄,很着急。”代兴龙说,“麦田是斑块状发黄还是条状发黄?什么时候浇的地?用药情况什么样?我仔细询问了情况后,分析出原因,老大哥这才安了心。”
“安丘市的农户怎么有您的联系方式?”“他是我的‘头雁’学员。”代兴龙说,“我目前有7位‘头雁’学员,安丘市有2位,肥城市有5位。”
有“头雁”学员的不只代兴龙。“我的‘头雁’学员是在无棣县等地,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怎样进行盐碱地增产增效。”宁堂原说。
“头雁”项目是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中实施的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自2022年开展“头雁”项目以来,为全省16市培育“头雁”学员近千名。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青春的热血、科技的锐气,和一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定让乡村振兴的故事越来越有生命力。(本刊记者 杨书云)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